我一般把故事創作分以下幾個步驟:
靈感
就是創作的誘發點。一句話,一個生活片段,一個思想片段甚至接受的某項創作任務,凡是能覺得能為之寫點什么的都可以算作靈感。什么腦洞啊創意啊被人們傳得很神,但它的作用我認為只有一個,定位。它就像一個坐標原點,我們從它出發,向四周發散、探索、研究尋找我們創作所需要的資源。
準備
查閱資料,搜集信息 ,實地考察,親自實踐。光看書和上網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書上和網上的信息都是二手甚至是多手的,經過了別人的加工,很多更本真的東西就看不到了,所以到第一線去走一走、看一看,跟最一線的人聊一聊,甚至實際操作一番,很多時候是必要的。
記錄期間所有的想法,這些想法是我們創作的基礎。
我們的準備工作目的有兩個:
一、人物
像我上面那個小本子這種叫沒有人物。我完全不知道他們是怎樣的人,他們只是用來實現情節的工具。大部分爛片都是這樣的,整部劇里沒有一個活人,都是傀儡,機械地執行作者安排給他們的動作。我們必須盡可能地了解我們的人物,我們得了解他的經歷、他的性格、他的思想、他的信念——他的方方面面,我們得知道他遇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而不是安排給他臺詞和動作。
那么有一個問題,我們創作的人物到底要多真實?哪些方面需要遵循現實,哪些方面不需要?這個問題我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總結出一個原則——尊重。我們不必完全照著真實的人寫,我們也寫不出完全真實的人,但是我們必須像尊重身邊的人一樣尊重他們。你尊重他們,把他們當人看,肯為他們花心血,他們就會回報你;你把他們不當人看,他們就會報復你,讓你的作品很爛很爛。
二、結構
這里的結構,不是什么倒敘插敘,不是什么幾幕劇,而是“發生了什么”,是時間順序上的前因后果。它和我們影片中的敘事結構是不同的。比如《肖申克的救贖》在這里就應該是:一個銀行家喝了酒,拿了一把槍準備教訓他正在偷情的妻子,但他還是忍住了,把槍扔到了河里,回家睡覺。而一個小偷當天晚上到那個情人家行竊,被發現后就槍殺了安迪的妻子和情人,子彈的口徑恰好和安迪的槍一樣,結果安迪被誤判入獄。而電影里我們是在后半部分通過湯米之口才知道真正的兇手是誰的。
也就是說我們要了解“真實”發生了什么,而不是我們劇本里的故事要怎樣講。這里的結構只有一種就是時間上的順序結構。先發生了什么,后來怎么樣了,最后有什么結果,我們得把這些搞明白。
這種準備工作至少占了整個創作過程七八成的比重,而且是貫穿始終的,并不是后面就不需要了,而是前面的時候如果沒準備的話根本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人物和故事結構基本上胸有成竹了準備工作也就差不多了,就可以開始寫了。
初創
麥基《故事》里的說法叫寫臺本。這里是第一次碼字,根據前面的理解,寫個大概出來,對白寫也行不寫也行,看各人習慣。
融合
前面說我們的人物要是活人,要有獨立的靈魂。但是我們又設計了故事結構,二者會不會沖突?一定會的。這個階段我們就是要解決這些沖突。我們要不斷地調整我們的故事和人物,最終使他們融合成一個整體,使我們的人物在相應地情境中所做出的反應與我們期望的是一致的。這個時候是要寫對白的,前面寫了的八成也要改。
到這里,編故事的步驟基本上完成了。
定稿
前面是編,現在是講。編是讓我們自己了解發生了什么,是我們自己看的,講就要面向觀眾了。先講什么,后講什么,哪些要講,哪些不要講,用什么節奏講,這些問題是這個階段要處理的。
這些問題處理完,我們的稿子基本就定型了,所以我管這階段叫定稿。
修改
自己的作品,永遠不可能完美。連“沒有人是完美的”這句精典臺詞當時懷爾德當時寫的時候都不喜歡,只不過沒找到更好的。大師尚且如此,何況你我呢?改吧,改到交稿前一分鐘為止。
懷爾德那樣的大師,兩個人至少三個月,才能寫完一個劇本;我這種的,七八個人通力合作,少說小半年, 才能寫完一個劇本。這些都是功夫,一點都少不得,少一點,質量便減一分。
我軟件學院畢業,當過老師,做過編輯,學過心理學,領了三級證,經過長久的探索,最后我選擇編劇做我的終身職業。這種流程于我來說,不僅是一種有效的創作手段,更是一種我應該擁有,應該享受的生活方式。 為了適應這種創作模式,我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培養相應地能力、習慣和思維方式,而且我很享受這種狀態,這也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我想做編劇,只是想做用這種方式創作的編劇,而不是其他。
我剛開始學編劇技能的時候看過一個叫《符號》的短片,覺得它很好。聽說《單身男女》采用了同樣的橋段,我也就看了,確實有類似的橋段,而且有更多更有創意的橋段,可我覺得一點也不好。當時不知道為什么,現在知道了。前者是一碗簡單的西紅柿雞蛋面,但是是大廚用了數十道工藝精心烹制的,簡單卻美味;后者是山珍海味,卻是把魚翅、鮑魚等無數珍貴食材扔到鍋里隨便撒了把鹽的亂燉,山珍海味卻難以下咽。
我已經無法再做亂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