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2018-24
?上學期末到本學期初,為了帶領學生閱讀《西游記》,我自己也重讀了這部經典。上一次閱讀我都不記得是什么時候了,反正年代久遠,但由于以前經常看電視劇,自以為對故事情節還是很熟悉的。
雖然我對西游故事還是很熟悉的,但重讀經典,還是有很多新的收獲。最主要的收獲來源于跟一個小初一探討西游情節。通過他,我對整個故事前后的情節勾連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也因為與他過招,不得不閱讀了兩本研究《西游記》的學術著作,分別是林庚的《西游記漫話》和《趣說西游人物》,對情節內容和人物形象有了更豐富的認識。最近兩天還在那小初一的推薦下閱讀了兩本以《西游記》為母本的玄幻小說,于是對西游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玄幻小說有了更多的思考。
以《西游記》為母本的藝術不限于玄幻小說,還有很多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例如電影有《大話西游》《月光寶盒》《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等等,動畫片有《大鬧天宮》《大圣歸來》等等,文學作品比較出名的有《悟空傳》。
為什么一本《西游記》成為眾多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的靈感來源呢?也許是因為其含義的豐富性,特別是孫悟空這個形象是最耐人尋味的,從跟菩提老祖學習法術,然后上天入地大鬧天宮,武藝高強、勇敢無畏、天真爛漫、縱情任性,到后來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上除妖斬魔,自由的個性受到約束,功力也下降了很多,而且經常受唐僧的氣,憋屈了很多,最后被封為斗戰勝佛,似是成了正果,但人們卻并不替他感到高興。
總之,一部《西游記》,其實是孫悟空的成長歷程,有令人贊嘆的地方,也有人唏噓無奈的地方。于是,人們從他身上想到了自身,于是借《西游記》做外衣,上演了一出自己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