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會想起他來。
入行5年,年年月月重復著同樣的工作。旁人早已心生倦怠,每日工作時,或應付了事,或滿口抱怨、爆粗。唯獨他,安靜而認真地對待安排的每一個任務,盡管這一類型任務已經做了不下百次,但他依舊如此,日復一日。
不管是什么任務,總是提前到達指定地點,從不遲到。為了畫面豐富,拍攝時不管是在高檔的會場還是在鄉下塵土飛揚的馬路邊,都要四處走動,拍攝各個角度、不同景別的畫面,盡管他知道在對時長有嚴苛要求的時政新聞里,他拍攝的眾多畫面最后有許多就這么積在個人賬戶里,久了就被新拍攝回來的素材擠掉。但他依舊這么堅持著,認真地拍攝著每一個畫面。
記得一次采訪,責編安排了兩個人,他是其中之一。見到接待人員時,對方告知要做成至少兩條以上的系列報道。除開要在市里一所幼兒園、中學采訪在教育這塊取得的進展以外,還要下到政府所管轄的偏遠鎮,采訪和了解所投資建設的利民性二級公路的建設情況,以及為儲備和培養鄉級、村鎮干部所做的一系列措施的完工情況。聽罷,兩人都有些發愣,本以為只是一個挺簡單的政績報道,沒想到要跑那么多地方,采訪那么多東西。而當時又正值盛夏,是最熱的時候。于是從接待處出來時,兩人臉上都有些不快。但很快,他就主動提出他來拍攝和編輯,同事負責寫稿。
于是,那一天里,烈日下,他扛著機子、腳架,一會兒上車,一會兒下車,爬上爬下,拍攝食堂、宿舍、教室、辦公室。站在還在繼續鋪設瀝青的馬路上,不斷調試機位、景別,多角度進行拍攝,滿頭大汗,整個人被曬得明顯黑了一層。當天,負責接待和陪同的當地宣傳科的領導,大概接觸過太多媒體,剛開始溝通時語氣生硬,句句聽起來都像是命令,又因為是市里安排,只是例行公事,進行接洽、配合,態度更是有些應付,甚至有些不耐煩。而當他站在馬路邊上的店鋪的陰涼處,看著面前的那個年輕人站在盛夏午后的烈日下,一絲不茍地拍攝,沒有一句抱怨時,他似乎有所觸動。在回城的路上,語氣好了許多,不斷勸說大家喝水,并一再夸贊他的認真、盡責,是個難得的好記者。另外那名同事笑著附和,也極力稱贊,同時爆出他在同事、愛人面前的種種好的表現。他有些不好意思,急忙打斷,轉移話題,態度十分謙遜。
這種種在拍攝時的認真、偏執,盡管在一些人看來,是不專業、不自信的一種表現。但這樣所帶來的結果是他所經手的每一條片子,畫面都比其他人做的要豐富,而且穩定性極好,極少被批評。
同樣的,他也極其認真地對待每一篇文稿。采訪、拍攝歸來,總要認真地翻閱從現場拿回的資料,字斟句酌,力求真實還原,同時富有趣味。哪怕是早已寫了無數遍的同一類型的新聞,哪怕這一類型早已有了固定的套路。他都會認真地去寫好,盡力讓其豐富、有趣,哪怕是沿用套路,也依然會在措辭上盡量地有所不同、有所新意。
做事認真,做人亦如此。這認真體現在不慌不忙地生活,不攀比,不嘩眾取寵,遵循著自己的步調,一步一步安靜而沉穩地走著自己的路。舉個例子,部分同事因家境殷實,早早買了房或車,他依舊每日騎著購置多年的小電車、四處為剛剛開始裝修的新家奔忙。但從未見過他因此自嘲、埋怨,也不對他人有一絲的奉承,甚至是羨慕都沒有。他就這么不卑不亢又自然輕松地出入大家的便車外出采訪,回答著每一個關于他新房裝修的詢問,真實而誠懇。
還有一個例子,因為日復一日重復著同樣的工作,旁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微詞,或對上級,或對薪金、工作內容。但他似乎從來都沒有,總是樂呵呵、精神抖擻地面對每一個任務,對在他人眼里枯燥不堪的工作釋放著滿滿的熱情。偶爾對安排有不滿,或因主動承擔太多而深感疲憊,會表現出憤怒和抗拒,但這一些消極情緒并不會滯留太久,很快就煙消云散。
以上種種表現,包括一些看到、聽到的種種關于他為人處世的態度一度讓我感嘆和欽佩不已。起初,以為是其個性使然 (當然至今我也認為與個性緊密相關)后來熟悉后詢問、了解才得知這源于熱愛、感恩。深深熱愛新聞行業,以至于付出再多也樂在其中。對生活、工作常懷有感恩之情,時常能從其中發掘出不以權、錢為基礎的樂趣。也不苛求,嚴格恪守著“付出多少就能得多少回報,即使沒有,也能從中獲得生活體會”的樸素道理。
之后,自然而然,他的認真、盡力以及其他的品質,成為了剛踏入社會、正迷茫著不知如何待人處世的我學習的榜樣,認為那無論對工作、生活還是他人、世界而言,都是行之有效的法則。可后來,經歷一些事情,看到一些人性的陰暗面之后,我開始有些動搖。而此時,身邊提早踏入社會的好友,也在不斷地在向我吐槽種種現實、不公。末了,總要強調幾句:老實是會被欺負的、認真是要多受累的。這一些經歷、現身說法似乎在告訴我,在這個講究技巧、手段的社會,如牛馬一般踏實、勤懇,注定無法很好地、輕松地生存和發展。而可悲的是,這些“歪理”在他身上或多或少都應驗了。
于是,打著不能重蹈覆轍的旗號,開始嘗試轉變。幾番周折,最后突然發現有些東西是無論如何都學不來、做不到的。即使學到、做到,那樣換來的一切也令我陷入不安和迷茫,甚至是恐懼。覺得自己在為與他人、現實步調一致時亂了方向,失去了自我,甚至有把自己變成了自己不喜歡的那一類人的趨勢。于是,幡然醒悟,懸崖勒馬,將自己重新切回最初的狀態,盡管在這一狀態下不順、狀況時有發生,但終于可以坦蕩自如、無愧于心。
如今,盡管不可避免的,會不時有些疑惑、迷茫,不知道這樣是否正確,特別是偶爾感覺委屈時,更是驚慌,生怕那些自以為正確并一直在盡力恪守的法則是錯誤的、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是失效的。于是,會不斷給予自己肯定,又不斷加以否定,反反復復。但慶幸的是,在這一路的磕磕絆絆里,終于清晰、完整地明白自己是誰、要什么、要努力做怎樣的人。盡管很多時候要儀仗他這一榜樣來增強自我的認同感、加以指引,才可以勇敢、篤定地走下去。但我想,這已經是這一路上最好的收獲。未來,希望彼此都能在各自的軌道上,憑借這股勁兒、這些看似并不怎么奏效的法則,在這個現實又復雜的社會里爭取到所想要的一切,在不過分將就,在不極力扭曲自己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