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輸出是最好的輸入
#見:有一種句式,“什么什么要是干好了,就是什么什么”。比如“不要臉這種事情要干好了,就叫坦蕩”,或者“腦子慢這種事要干好了,就叫穩重”。同樣一個對象,為什么會引發不同的認知呢?就是我們頭腦當中的色彩比例的變化。
我們經常會陷入到一種誤區,試圖要用我們自己的觀點改變對方,用我們的認知去說服別人。這是一種效率很低,甚至沒有效率的行為。你要真正做到有行為,要像黑客一樣深入到他的大腦當中改變三種色彩的配比。
總結:應該指出的是,董事會只是一個比喻,即使是董事會的話,也是一個很特殊的董事會,因為沒有董事長。特定的場景導致特定的配比和權重,最后得出的認知和判斷也就不一樣。
在商業世界里,通常的商戰是價格戰、品牌戰這些,當然也有更暗黑的打法:通過在資本市場的運作,改變對方董事會的結構,達到控制公司的目的——這跟我們認知的改變也有相似的地方:
1. 攻下堡壘最有效的方法是從內部攻破,而不是從外面進攻,但我們常常做那些沒有效率的事情。
2. 總有人試圖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改變我們的認知,或者我們用同樣的方法去改變別人的認知,這是相當難的一件事情。
3. 最好的辦法是改變對方的董事會的結構。我們認知的真正改變總是從我們的認知董事會的改變開始的。
#感:柯達的廣告,“孩子第一次吹蠟燭的模樣”“孩子獲得畢業證書的笑容”“孩子走進婚姻殿堂的背影”,傳遞的是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制造了“失去”的恐懼。
#思:不是最能講道理的人最受歡迎,反而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同時還有知識的人最受歡迎。
#行:兩個收獲:1.推己及人;2.從基礎核心去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