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買了好些書,好久沒這么買過書了,而且還認真的去看了。當我在ca群里曬出一本新書時,群里一個小伙伴問,奇怪了,怎么都看起書來了,我在看到那句話時,也做心里反問自己,為什么之前卻沒怎么看書呢?以前我總是下意識的給自己找個借口,我不喜歡看書,我看書看不下去!然而真正的原因是,我是安逸的過日子而為內心尋找一個消極的借口。
昨天從當當網定的《好好學習》到了,作者成甲是一位很年輕的小伙子,卻擁有了很強的學習能力,一開始,作者也是大量的閱讀,每年閱讀不少于100本書,同時還保持了每天兩小時的反思晨修習慣。后來作者感到困惑:感覺學了很多東西,看了很多書,好像當時課上聽懂了,看懂了,可是課后也沒怎么用上,隔段時間就忘了。這就促使他尋找一種“怎么學習”的方法。
一、學習知識為了什么?
我們學習和努力無非三個目標:1、解釋問題,2、解決問題,3、預測問題。評價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就是:學習之后,你的行為或認知是否發生了改變。
回顧自己過去一個多月的學習,有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認知有改變了,行動還沒跟上來。
二、什么是知識?
什么是知識?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才是知識。你每天看那多書聽那么多音頻,如果行動沒有發生改變,你看的和聽到的都只是些信息。
三、學到的知識如何管理?
知識管理就是:通過外部信息進行加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行動的速度。
知識管理大概存在三個維度:一是數據管理的維度。比如怎么保存?怎么歸類?怎么搜索?怎么貼標簽?等等。二是信息管理的維度。比如如何做讀書筆記?如何用思維導圖增強理解?學習精度和泛讀的區別、刻意練習等等。三是底層規律的維度。這是自己認知深度:在大量知識積淀的基礎上,形成更宏觀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層次上掌握普遍規律,從而將之前學到的繁雜的知識用一根線串起來,在具體知識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將有形化為無形,又將無形用于有形。
當我們掌握底層規律并以此分析問題時,即使一個新手,也能瞬間超越眾多按部就班工作很久的“職業”專家。后來作者根據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提出了“臨界知識”這一概念:能夠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重要而基本的規律(經過深度思考后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稱為“臨界知識”。這是套用了核物理學中一個名詞——臨界質量。
四、如何獲得能改變我們行動的知識?加深我的認知深度。
在海量信息即時獲取的時代,我們拼什么?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內容太多也太容易了,收藏了很多公眾號,訂閱了很多文章,反而讓人產生了知識焦慮。焦慮于自己的無知,也焦慮于自己為什么這么多美文看不完,看完了又焦慮于“看過了聽過了無數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從認知優勢構建角度看,我們知識積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拼的是知識數量,看的越多,擁有知識越多,懂得越多;第二階段拼的是知識獲取的速度,誰更快的速度獲得最新的知識,誰就擁有更強的競爭優勢;第三階段,是知識深度構建認知優勢,改變命運的不再是知識數量這一維度,更重要的是認知深度。
所以,知識管理的核心實際是通過管理知識提升我們的認知深度,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