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別面對不了三人以上的關系,不知道如何處理,總希望能照顧到每一個人。當我遺落了一個人時會產生愧疚感,心里對此惴惴不安。
我自戀到能照顧到每一個人,也懼怕自戀破碎帶來的報復。我不是神,顧及不到所有人,現在面對的都是成年人,成年人就該為自己負責,不是我對他需要負責什么。
這種模糊不清的邊界感容易讓他人入侵,成年人做事就得快準狠,做不到也得果決了斷行事。
我所感知的世界,是一個復雜紛擾的世界,而我總是做著世界合一的舉動。我面對世界的自戀性太強,不去面對世界的變動,而是做著某一特性就認為是針對到世界的全部。這是何等的自戀。
就特性而言,我關系中表達攻擊性就很符合以點蓋面的認知。我認為,我對某人表達攻擊性,他就會被我的攻擊性殺死,沒被殺死自己也會遭到嚴重的報復。同時,我的死亡感也被加重。
為了不被死亡感籠罩和逃避報復的可能,我掩蓋了自己的攻擊性,這不是好人就能定義的,我只是對可能遭到的負面結果進行了妥協。
攻擊性是關系中的一劑良藥,我會根據生活中的小事去表達攻擊性,體驗并證明自己的猜疑是錯誤的。在我表達攻擊性后,證明我沒有遭到報復和死亡。
面對生活,我現在很深的認知到,生活不能被定義成某一種形式。我不會再去用概念去套生活,現在看起來極度愚蠢,一根筋的執行概念只會讓自己活在單一的平面內。
那我要怎樣面對生活呢?我有意識到,生活中的負面情緒極度多,我會不知覺的沉溺在負面情緒中。我得意識到自己是否沉溺于負面情緒,讓自己拋棄沉溺覺知現實,以積極的態度再度看待世界??创澜缫灿袇^分,是局部現實,還是整體現實,陷入局部又會讓自己回到沉溺狀態。
重要的是,我發覺,我感知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死亡氣息的世界。我好像掉在一個很深的井底,井底邊上沒有人,要是有人我還能安心,沒人我就會控制不住的躁動和恐懼。
井邊有人能給我心的間隙,給我認識世界的時間,沒人我就不斷地重復在躁動和恐懼當中,從而忽視世界真實存在的狀態。
我在井底,我是需要跳上去,還是井底有道,只是我暫時沒發現。井很深,我跳不上去,有人的話我能跳上去。這是我在現實生活中關系的對照,我總把關系寄托在他人身上,希望有人能把我拉上去。但,我也僅限于大腦希望這一狀態。井有道,我覺得是這樣的,我不需要把關系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我本身就是關系的一部分,我自己就是關系。
只要我在生活中,我就能活出關系,關系不難活出,跳出寄托這一心理,去現實面對關系就是關系。
被關系和活關系的理念也太有意思了吧,嗯,我感覺在我未來成為心理咨詢師后,都可以此寫一本書籍,而且很暢銷。
被關系重點是拒絕活在消極的負面情緒當中,負面情緒就像旋渦一樣,不斷地把自己旋轉在這一場強中。
活關系,很自然的看待現實發生的一切,也不過度的延伸意義,延伸誰都會,但不能進行自主的分析評價,延伸出各種意義。這很像語文的閱讀理解,總得把一句話曲解成各種意思。我不需讓自己如何做,我活著面對他人就是一種關系,不分淺重。哎,我本身活著就是關系,好像是如此。那我以前總覺得活著沒關系這一觀念是為何?
只是人會把關系分好壞,會趨向于好關系,那多好的關系是好關系?在我理解中的好關系,是雙方能表達自己的好也能表達自己的不好,并不會因為這種好壞關系的交叉而關系崩裂,反而雙方流露的情感更加真實,關系也更加扎實。
現實是,我要的關系是,我對他人可以不給予尊重,能對對方造成各種傷害而對方還是依舊如初一樣對自己好。
這又涉及到自戀的問題,想讓他人不遺余力的屈服于自己,而自己可以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我宿舍剛才有人在連續地尬笑,他可能感到很高興,可我感到很尷尬。我不需要糾正什么,就這么認為就行了,這也是一種關系的形式。這關系,我接受到了,我感知到了。關系的覺知是如此的簡單。
也不需要追求所謂的好關系,在關系發生的那一刻,感知關系的好壞就行了。關系,就是如此的簡單。我要是寫這一觀念的書,書名就命名為《簡單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