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2? ? ? ? 星期一? ? ? ? 晴
坐在聽課教室里,看到年輕的劉老師在講《觀潮》這一課,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經教過的那次——
似乎有很多年沒有讀起《觀潮》這篇文章了,停留在記憶角落里模糊的印象卻沒有因為再次的相遇而變得熟悉起來。原來,我還沒有做好教這一課的準備,尤其是看到學生們平淡無味的朗讀以及毫無表情的臉,我已經知道這篇文章并沒有吸引到他們的神經,從錯誤的斷詞斷句和缺乏連貫的朗讀中,我真的感覺到第一課好難!
怎么辦?
學完了第三單元,心里感覺輕松多了。有了一個單元的接觸和磨合,再加上童話單元學生比較感興趣,最后接受度也比較高,這才使我慢慢有了一些教第一單元的底氣。
不知是何種巧合,前一天剛好是農歷八月十八,也輪上了正式學習《觀潮》。相較于之前的焦躁,這次心里則平靜得多。
首先,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潮”?題目“觀潮”是什么意思?簡介“錢塘江大潮”。通過檢查預習情況,讓學生知道幾個知識點:1、課文中的“潮“指的是錢塘江大潮;2、最佳觀潮指農歷八月十八,地點在海寧市的鹽官鎮;3、課文是按“潮來前一潮來時一潮頭過后”的順序來寫的。
接著,讓學生看文中的第一幅插圖,用兩個成語概括出來。不少學生很快說出了“人山人?!昂汀叭寺暥Ψ小瘍蓚€形容人的成語。我乘勝追擊,引導他們“人山人?!焙汀叭寺暥Ψ小北澈蟮囊馑际侨硕唷狒[。當然,關于“鼎”字也適當地進行了一些書寫的指導。可是,這時做的還不夠,我繼續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觀潮的人那么多?那么熱鬧?結合課文前兩個自然段的內容,大家很快便明白了原因。
一個過渡銜接后,我又一次引導他們:文中描寫“潮”的聲音的成語有哪些?根據學生的回答依次板書“悶雷滾動、山崩地裂、風號浪吼”,并要求根據潮來、潮中、潮后的順序說出是哪個階段的聲音。但是,在“悶雷滾動”的歸屬上發生了分歧。于是,我讓學生從文中自己找答案,通過對這個詞所在句子的再三朗讀,不少學生“恍然大悟”般確定了最后的結論。
“從這三個詞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被這一問題帶入了思考中……一會兒,有人說發現聲音由小變大再變小了。這一發現讓所有人如眼前的迷霧散去,我緊接著問“聲音為什么會先小后大又變小呢?”這時,很多同學“領悟”過來了:原來,潮是由遠而近的,“除了聲音的大小有變化外,大潮的形態是什么樣的?”引導學生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和成語,一步步引出,讓學生從直觀的描寫中予以合理的想象,感受錢塘江大潮那種壯觀的景象。
到此,文章的主體已經完成了,剩下的就是再次梳理,帶領學生當堂復習鞏固,對3、4自然段進行背誦。
這一次,我既沒有從頭講到尾,也沒有逐詞逐句進行學習,而是從兩大方面“人”和“潮”來講的。而學習這兩大版塊時,也是抓住重點詞語,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通過分析推理,結合具體的句子描寫,了解潮的聲音和形態的特點,感受壯觀的景象。層次清楚,層層推進,有一定的思考深度和寬度,我感覺效果還是不錯的。
坐下靜思,仿佛又回到了十幾年前還在村小蹦跶的時候,那時的自己好像總有使不完的勁,猶記得一個又一個的小點子似乎層出不窮,對語文教學的草根鉆研一直讓我信心滿滿,隨著教齡的增加,一絲絲的懈怠逐漸侵襲了原本向上不止的神經。直到接觸了李鎮西,才真的認識到自己這么多年荒廢的時光有多么的令人可惜。不過,有一點卻從未改變,哪怕我的手腳不再勤快,但我的腦細胞一直都很活躍,經常思考和總結也使我有足夠的動力去開始新的一輪的挑戰。
我不知道為什么這就成了我教書育人的一種習慣,不過,很感謝這種習慣,讓我在茫茫人潮中始終看得到前方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