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里都是一片空白,根據“輸入”-“輸出”的法則,我應該不用擔心看過兩小時書之后寫不出東西,但是我真的寫不出一點東西來。
這感覺可能類似于被吸進漩渦,或者沼澤,無法脫身。因為過于投入自己在看的東西,所以才會想不出自己本來應該寫的東西。這就是我為什么不喜歡也不會經常讀小說的原因。小說有種操縱人的力量,我不喜歡被什么東西操縱的感覺,即使這種東西是我所喜歡的,只要我感到自己被控制,就會很抵觸,但這時候抵觸也已經晚了,就像被章魚或是毒蛇纏住,即使說著“不要不要”,也于事無補了。
我很難進入打字的狀態,最近做了很多事,唯獨沒有一件可以讓自己的滿足感一直持續下去的事。之前還和友人一起自由寫作,但之后我們失去了聯絡,就沒有再寫了,即使如此我也應該堅持自由寫作,這是我自己喜歡的事。
有時喜歡的事并不能給自己帶來真正的滿足,反而會讓自己的空虛感越來越大,這就是人類矛盾的地方。例如寫作,但這算是愛好,需要為之付出努力的東西,而不是娛樂消遣,例如看動畫或者像小時候看電視那樣。
我們家雖然買了電視但基本沒有人看。或許是小時候電視給我帶來的負面印象不斷累積,到了一定的時候就讓我開始不由自主地抵觸起電視來了。因為那時候的電視不能點播,所以只能不斷換臺,在換臺的時候心里的期望也消磨殆盡,我一般不能在電視中找到自己想要看的節目。只能換來孤獨感和焦慮感。
我一回到家就坐上沙發開始看電視,我只看動畫,因為我那時候也只能理解動畫這種表現方式。因為一個人在家,所以一回家不會先做作業,而是先看電視,然后等著媽媽回來,或者有時會等回來外公外婆,那時的事我記得不太清楚了,但有一段時間我媽媽回家很晚,所以一直是外公外婆帶著我。
我對那樣的他們打心眼里真的沒有過一絲感謝。
這樣的我真的很可怕,因為我只感到對媽媽的無限依賴,而對于這種“什么都算不上”的代替品感到非常抵觸。我渴望跟媽媽一起生活,而不是跟外公外婆。
現在,我從邏輯上,從人情上來說,是感謝外公外婆抽出時間來照顧我的,但想到那段時光,我只能用“屈辱”來形容。
因為我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所以才淪為被外公外婆看守的小孩。
我的朋友也經常一個人在家,但是她又會做飯,也有零花錢到外面吃,所以一點也不擔心落到我這樣的境地。
我到底為什么會如此討厭被老人照顧?可能是因為自尊心在作祟?因為被老人照顧的孩子的家長一般都是沒什么責任心的人吧,不知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印象,是當時社會的宣傳嗎?不過那時我根本不知道何為留守兒童。但是我的情況和留守兒童也差得太遠了,我媽媽只不過是去上班,又不是去外地打工,她晚上就會回來,雖然有時出差會讓我看起來像留守兒童一樣,但是只有那么一點分別的時間,為什么我就不能理解大人的辛苦呢?
于是總有一種空虛感,焦慮感和不安感在我等待媽媽回來的時候壓抑在我胸口。我覺得我可能是太黏人了。并不是因為我媽媽在我身邊的時間太少,而是因為我比普通的孩子黏人好幾百倍,所以我給自己造成了這種錯覺:我媽媽經常不在身邊。
所以,說到底這應該是基因的錯吧?
我一個人在家的時候,電視頻道就會不斷轉換,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只能接受動畫這種表現形式,但同學間流行的那些電視劇真的就像是另一個遙遠世界的產物,跟我一點關系也沒有,我也不需要跟它們有任何關系。甚至,我也討厭看到動畫里會說話的動物,非生命體。也許米老鼠除外吧,因為那個東西擬人程度太高,所以我已經把它默認為人類了。但就像是同學們經常討論的《數碼寶貝》,在我看到里面的“怪物”像人一樣開始說話之后,我對這個動畫的好感度就降低了許多。后來我也沒有看過這部動畫。
就是這種焦慮感,或者說空虛感,沒有依靠的孤獨感,現在也一直在我空蕩蕩的胸口漂浮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