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第一章節的閱讀讓我理解了寫繪在教育上的最大意義:
它提供一扇讓我們觀察理解兒童的最佳窗戶,因為我們無法透過純文字,較難透過純語言觀察。這一點我們要切記,兒童的語言結結巴巴,說過就散了,就溜走了,不固化,無從分析,所以很難觀察。但我們可以通過寫繪作品,通過三種語言的固化呈現,來達到對兒童的理解。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兒童畫?
1、畫即孩子
我們不能簡單地用畫面漂亮與否來評判寫繪作品,或評判兒童,因為我們首先要做的是通過畫理解兒童。
這往往是我們成人容易犯的錯誤:你看你畫的是啥,那么亂還不像,別人都看不懂。但是孩子自己明白他畫的內容所表達的意思,這時我們應該讓孩子通過他的語言表達出來,然后我們記錄下來,這時我們才會了解孩子的意圖和內心想法。讀寫繪需要三種語言:孩子的畫,孩子的口頭語言,記錄出來的文字。通過這三種語言達到我們對孩子的理解。
從這幅畫可以看出是源于孩子自己的創作,但有幾點令人贊嘆。
①第三幅畫面中:青蛙的眼睛瞪的大大的,從記錄的語言中我們可以發現孩子描述出青蛙是“眼巴巴”的看著,很形象。
②第四幅畫面中表現出了孩子的想象力。我們在講這個繪本中是小老鼠自己把食物用手推回家的,但是這個孩子畫出一臺“傳送機”,很有自己的想法和設計意圖!
2、切記臨摹,不強調技法
臨摹作品遮蔽我們觀察兒童的目光,讓我們看不到真實的具體的獨一無二的兒童。臨摹出來的都是別人的作品,我們看不到孩子的內心世界,而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畫出來的才是孩子自己真實的想法。不要為了讓孩子“畫”的“像”或者“畫”的“好看”,而鼓勵孩子臨摹。
有時某些實物孩子心中沒有結構感不會畫,如:如何畫小貓,這時我們可以給孩子展示出畫的步驟,引導孩子觀察這個物體的結構和突出特征,然后孩子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來就可以了。我們要讓孩子去嘗試,去發現,而不是只關注是否畫出一副漂亮的畫。
可以模仿而不是臨摹,兩者是有很大差別的。我們可以鼓勵故事的模仿以及形象的模仿,但是反對臨摹。
如何評價寫繪作品
(1)不以畫的像或者畫的好為評價標準
當孩子給我們看他的畫時,我們必須重視和尊重孩子自己的觀點,不論年齡多大的孩子,在把畫給我們看時,都是在期待我們的肯定和贊賞。對于孩子們的畫,我們要注意多從正面去進行鼓勵。
(2)注意年齡特點
(3)注意個體差異
每個孩子的發展階段不同,所展現出來的能力也是有差別的。我們不能一刀切式的評價。應該從每個孩子的能力特點給出合適的評價。
從這一部分的閱讀,讓我也更理解了如何去看和評價孩子的畫。同時也明白很關鍵的一個點:讀寫繪一定要讓兒童的繪畫語言、口頭語言、文字語言協同發展。缺一點就不是完整美好的讀寫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