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現在的教育孩子累、家長也累?一個高三媽媽的吐槽

據網上報道,有一位爸爸說陪著孩子寫作業氣出了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于是讓他明白了寫作業還是順其自然吧,保命要緊。

很多媽媽陪孩子寫作業,大聲咆哮、歇斯底里,快氣瘋了。

大概多數家庭都是這樣一種狀態:一寫作業,雞飛狗跳;不寫作業,母慈子孝。多少家長說起陪伴孩子寫作業的血淚史,都是一肚子苦水啊。尤其是媽媽們感悟更深,提起自家的熊孩子滿腹的牢騷、一肚子的怨氣。

為什么現在的教育導致孩子這么累、家長也很累呢?

作為一名高三生的媽媽,從小學到高中,十幾年來我也是感同身受,在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路上經常出現抓狂、迷惑甚至無奈的時候,也經常和自己上學時作對比,父母對自己的學習從小沒有操多少心,而自己在教育孩子時卻傾注了這么多心血,到底問題出在哪里呢?

01 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加大了

當今社會,國家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不但對學校的硬件進行了大力的支持和投入,而且對教師也經常進行培訓,不斷提高整個教師行業的教學水平。藍厭厭的一個同學是某重點中學的一名地理教師,經常在寒暑假期間上函授培訓課或者去外地進行封閉式培訓。其實現在的教師也很累,她們平常要備課、授課、批作業,還要經常幫助孩子們調解矛盾糾紛,下班后還會接到有些家長詢問孩子情況的電話,寒暑假要接受學校安排的培訓,身累心累,也不容易!

因為教育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所以國家將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全社會營造起重視教育的氛圍,家長們自然是積極擁護支持,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不遺余力,盡其所能。有句話說:‘“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所以很多貧困地區的家長寧愿自己節衣縮食、吃糠咽菜,也要供養孩子讀書、考大學,希望孩子能學有所成,過上富裕舒適的生活,不再如同父母一般吃苦受累。而小康家庭的父母則是希望孩子能夠自食其力,在社會上有一技之長能夠立足,不要像當今社會上出現的一些啃老族一樣雖然已經成年還要依靠父母。富人家庭的孩子同樣非常重視教育,他們從小就讀最好的學校,甚至早早出國接受國外的先進教育,起點已經很高了,讓普通家庭的孩子望塵莫及,還有什么理由不逼著自家孩子勤學苦讀呢?

02變味的“家校同育”理念

現在很多學校都倡導“家校同育”的理念,這種做法的初衷很好,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卻變了味,讓家長們手忙腳亂、很多時候親自操刀上陣、越俎代庖,就有些違背這種教育理念的本意了。

小學階段,需要家長一起動手做手抄報、讀書PPT展示、背誦課文檢查簽字、數學口算題測試、作文修改;中學階段,需要家長完成安全教育平臺的定期學習、單詞聽寫簽字等等不一贅述,去年有個普法學習,要求所有的中學生都要參與,手機上下載APP后,要學完十幾個專題后再答題,面對這樣繁重的任務,學校索性把這個難題交給家長代勞了,這是全國性的中學生普法學習,答完題后還要評獎,不知道推出這項任務的策劃者是怎么拍腦袋想出來的,他以為孩子們都可以隨心所欲的使用手機嗎,尤其是上高中住校的孩子如何能夠完成這項任務?

70后出生的藍厭厭上小學時作業不多,沒有課外輔導班、沒有特長班,每天半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作業,其余的時間就是和小伙伴們瘋玩,現在想起童年都是和小伙伴們一起捉知了、捉迷藏、踢毽子、打沙包的美好鏡頭,家長們也沒有過多操心學業問題,很多事情也不需要麻煩家長,除非有孩子在學校搗蛋,老師會煩請家長跑一趟接受教育,哪像時下的家長啊,孩子的各種教育繳費、很多考試報名等等都需要家長在網上進行。而且三十年前的家長們沒有任何后顧之憂,孩子學習好就考大學、大專、中專,學習不好就考技校當工人也很好,起碼能自食其力養活自己。但是現在的家長根本不敢放手孩子的教育,尤其是高考改革后,將志愿服務工時作為一項考核標準,很多家長入了很多志愿群,幾千人的大群,每每有志愿活動,大家一起搶那幾十個甚至有時候幾個名額,真可謂是拼手速、拼運氣,堪稱秒殺,一點也不過分,暑假期間,藍厭厭一上午報著手機想給兒子爭取一個志愿名額,愣是盯著手機一上午徒勞無獲,內心的失落、無奈實在是不知作何形容。所謂的志愿活動也必須依靠家長的資源和幫助,家長幫忙搶到了名額后,還要到指定地點負責接送、保證安全,真是費心費力啊!

03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配置

由于地區和城鄉的差距明顯拉大,使得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有數據顯示,我國90%以上的名校集中在一線城市,優質的教育資源催生了天價學區房的出現,古有孟母三遷,今有臨校而居,很多人為了買到學區房,不惜一切代價,只是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

藍厭厭生活在一個普普通通的石油小鎮,當地只有一所中學,很多家長也是把孩子送去七十公里之外的城市去上學,去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當地的中學教育不管是教學設備還是師資力量都有限,兒子在四年中學期間,不停的更換老師,語文老師和英語老師一年換一個,因為老師太缺了,有很多五十多歲臨近退休的老師雖然體弱多病但依然堅守三尺講臺的崗位,兒子初三那一年,五十多歲的思品老師擔任十個班級的教學工作。雖然每年都從別處調配支教老師,但是依然不能滿足教學所需的尷尬,現在的孩子就業都喜歡留在大城市,資源好、機會多,導致大城市的教育資源更加集中,更加拉大了城鄉的教育差距。

04獨生子女輸不起

對于油田人來說,70后的子女全部是獨生子女,極少數的雙胞胎或者三胞胎一定是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才修得今生的福氣。雖然2006年國家放開二孩政策,但是大部分70后已經進入不惑之年,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沒有精力再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了,雖然也有極少部分的勇敢者堅定的生了二胎,但是畢竟兩個孩子之間的年齡差距較大,也是甘苦自知,幾家歡樂幾家愁。

對于獨生子女家庭來說,所有的愛和希望都在這一個身上,教育的成敗在此一舉,沒有退步、沒有備胎,我們輸不起。所以,70后的大多數家庭為了孩子的教育全家上陣、夫妻同心,傾力付出,小學學特長,中學上輔導班、高中陪讀,不純粹是跟風,只是為了讓孩子考一個理想的學校,有一個燦爛的未來,今后能夠靠自己生活的很好足矣!別無他求!

以上純屬個人淺見,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留言討論!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