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
I: 在對幸福的解讀過程中,我們可能會考慮很多因素。工作無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評判因素。工作的快樂程度會對我們的幸福體驗有很大影響。那么你工作快樂嗎,什么樣的工作能為你帶來辛福感呢?可以先想想,我們對待工作的態度是怎樣的?任務,職業還是使命感?如果工作只是你的一個任務和賺錢手段,那么你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生活和金錢。如果把工作當成使命,那么工作就是目標,你工作是因為你想要做這件事情,它能為你帶來意義并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力量源于內在,就會在工作中感到充實和快樂,工作起來也會充滿熱情。可見,我們對工作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對工作和生活的滿意度及幸福感。
在選擇工作的時候可以通過下面三個問題來幫我們弄清楚什么是能帶來幸福的的工作:
1.使命感:什么事情能帶給我意義,能為我使命感?
2.快樂感:什么事情能帶給我快樂?
3.優勢:什么事情是我擅長做的,我的優勢是什么?
對3個問題分別列出盡可能多的答案,這些答案是用心,經過認真回憶和反思,而不是隨意做出的回答,找出其中交集的部分,再對各方面因素進行權衡之后對交集的部分進行取舍,留下的就是最能讓你感到幸福的工作。
(從今天開始不再對A1A2進行引導了,根據昨天詩淇的講解,自己進行設置 應用,注意和I的內容相貼切)
———————————————————
A1:
中學的時候聽過一句話“幸福源自于對比”,當時覺得好有道理,因為自己有切身的體驗。比如小學時考試別人考九十幾,自己考滿分,就覺得好開心,好幸福,換到自己考九十幾,別人考滿分的時候就覺得不開心了。后來流行玩四驅車,擁有第一輛的時候,別提有多高興了,那款車叫“地面終極”,在動畫片《四驅小子》里雖然不是主角,但地位和《天龍八部》里的掃地僧差不多,于是我仔細的研究每一個零部件,然后小心的把他們一個個拼裝在一起,裝上電池,撥動開關,看到它轉起來的一刻,幸福的簡直要上天了,然后接下來的幾天,就是一路追著它東跑西顛。
直到,碰到了另一個也有四驅車的小伙伴,他拿出自己的寶貝,得意的跟我講自己的車用的電池是賽車專用的“紅精靈”,馬達用的是“美洲豹”,前中后都加裝了特殊的組件,然后把我帶到一家有四驅車跑道的玩具店,用爆菊(當時還不流行這個詞)的事實,狠狠的鄙視了我當做寶貝的“地面終極”。
從此,我從快樂的東跑西顛,走上了想方設法管爸媽要錢買最新的配件,然后力圖在跑道上爆菊別的小伙伴,避免被爆的道路。情緒在一次次短暫的喜悅和更多的失落間不斷切換。開始時,四驅車帶給我的那種單純的幸福感,再也沒有出現過。
A2:
幸福源自于對比嗎?那豈不是根本沒有所謂的幸福,就在于你去找誰比,若你是一個熱愛成長,不斷用更高標準要求自己的人,那就總會發現比自己更優秀的人,豈不是不可能幸福了?但實際觀察到的情況又好像不是這樣。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到底我們該如何做才會幸福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直到我讀了馬丁·賽里格曼的《真實的幸福》,發現幸福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但前提是要先了解自己。總結成一句話,就是“找到有意義的事情去做。”
再進一步則是:賦予意義、發揮優勢、創造價值
看完這個片段,發現主體的思想不謀而合。只是除了工作本身直接能帶給我們的意義,我認為更重要的能力是賦予工作意義。我們都聽過三個泥水匠的故事,第一個說我在砌墻,第二個說我在蓋房子,第三個說我在建造一座美麗的城市!據說后來第三個人成了前兩人的老板。故事真偽不去多談,但對同一件事情賦予的意義越是巨大,那么就越是能激發自己內在的驅動力,也便越容易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創造更大的價值,自然就能收獲更大的幸福感。
佛洛姆說:“生活除了人賦予的意義外沒有別的意義。”
擁有了意義,就不會再糾結于表面的一時的優劣,不會陷入無限對比的深坑,找到生命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