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解讀的這本書的作者,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她的理念影響了很多很多的人,不管是物品,還是人際關系,當我們理不清楚事情的時候,都會講上一句“斷舍離”來幫助自己理清思路。
沒錯,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提出“斷舍離”理論的山下英子。山下英子提出:
斷的重點就是:用不著的東西,一律不帶回家。
舍的重點就是:不需要就放手。
通過不斷的“斷”與“舍”,反復進行思考訓練,最終脫離所有與當下無關的執(zhí)念。
讓你徹底釋放自己內(nèi)部力量,這樣才能使生活留有空間,輕松自在。
今天要解讀的是《斷舍離》系列的姐妹著作《斷舍離 心靈篇》,這本書有什么看點呢?
收拾是一件容易的事嗎?
斷舍離是扔東西嗎?
斷舍離的變化過程?
有哪些技巧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實踐斷舍離?
一、聊一聊”收拾“這件小事
關鍵詞:收拾是一種思考行為。
當斷舍離這個概念,還沒有流行起來的時候,收拾只是被看作家務事這樣的小事情。
既然是家務事,就往往被看作每個女人都應該會的一種能力。
那么,一個不會收拾的女人常常被認為是能力缺乏的人,顯然,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收拾并不是洗衣,掃除,擦和刷這樣簡答的掃除行為,而是一種最看重思考的行為。
隨著科技的進步,簡單的掃除,擦和刷漸漸地都被機器所替代,這種簡單的機械重復并不能稱作是收拾。
而真正的收拾呢,其實一種對物品進行取舍、選擇的過程。
如果你不進行思考,就不能準確判斷空間里物品的去留問題;
如果不經(jīng)過反復的思考練習,對所擁有物品的量都不清楚,沒有任何控制地生活下去的話,那么家里的物品就會不斷地增加再增加,怎么整理也達不到舒適的狀態(tài)。
所以,斷舍離的理論中,最重要的是要通過思考,把空間里物品的總量減少到能讓住在里面的我們覺得舒適的程度。
所以,以思考為基礎的家務是任何人和機器都無法代勞的,因為只有物主本人才能知道,每樣物品是什么樣的來歷背景。
那么,如何對所擁有的物品進行斷舍離呢?
首先要分清楚你是喜歡物品本身,還是僅僅喜歡“收集”這個動作。
如果是前者,你喜歡這些東西,那么無論物品有多少,都不會讓你感覺不舒服。
可往往更多的人是屬于后者的,就是僅僅喜歡的是不停地“收集”這個動作,也就刷自我存在感。
比如:
有的人會通過大量收集某些物品向別人展示“我過去立下過這么多的豐功偉績”,“我能弄到這些個寶貝,有多厲害”。
其次,要知道,收拾是需要長時間,大量的訓練才能掌握的能力。
越是不擅長收拾的人,就越容易一下子就去向高難度發(fā)出挑戰(zhàn),比如”我要把那些堆積如山的照片統(tǒng)統(tǒng)解決掉“,”信件應該怎么處理才好“,然后因為辦不到而自責不已。
所以,在開始之前,你就要建立這樣一個觀點:
這是一個需要經(jīng)年累月練習積累,才能獲得的能力。
第三點,我們要確定一件事:真的有扔不了的東西嗎?
開始斷舍離,每個人都遇到一些覺得扔了很可惜,不扔又不知道怎么處理的東西。
對此,山下英子老師的觀點是除非是非常難處理的工業(yè)廢棄物,絕對“扔不了”的物品,是非常罕見的。
也就說,沒有扔不了的東西,只有你內(nèi)心的抗拒。
我們買東西進家門的時候,從來都沒去認真想過這些現(xiàn)在用不上,扔也扔不了的東西像稀世珍寶一樣留在家里的弊端。
這些弊端就像我們真實感受到的一樣:大量占據(jù)了我們生活的空間,一看到就心生厭煩,這才是困擾。
所以,選擇扔還是不扔,其實就是在考量一個人面對生活的態(tài)度。
你是選擇委屈自己,關注物品,還是選擇關注你自己,重新主導生活。
總結一下:
收拾不是簡單的掃除,擦和刷的動作,而是一種思考行為。
斷舍離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控制物品總量,物品增多,麻煩一定會增多。
如果只憑著一時間的沖動就毫無原則地接收物品,對日常維持物品有序,拿取管理的麻煩毫無意識,那么物品的量就會不斷增加,那你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勞動力。
二、斷舍離并不是丟棄
關鍵詞:斷舍離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用好物品。
斷舍離的練習對于初學者來說,像是在不停的扔東西,而作者想要讓我們理解的是:
無論是物品也好人也罷,與我們建立的關系都是短暫的,有期限的。
所以,把關注點從扔什么,轉移到留下什么用,既然要用,就用好。
最好是徹底將其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斷舍離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用好物品。
當你經(jīng)過反復的斷舍離練習,知道哪些東西因為什么好用而留下,哪些東西不好用而舍棄,等到再在街上看見玲瑯滿目的商品時,心里的想法就會發(fā)生變化:不管別人怎么推銷,不管廣告和推廣做得如何漂亮,只會考慮商品是不是符合你的實際需求。
當你練習到對物品有個掌控的狀態(tài)的時候,我們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丟出去的垃圾已經(jīng)少得驚人了。
總結一下:
斷舍離不是為了扔東西,而是為了讓我們關注到留下的,我們反復使用的物品。
我們常常被劃算,名牌,限量品,贈品所迷惑,不管是否有用統(tǒng)統(tǒng)帶回家。
比起商品本身的價格或是附加值,以自我需求為主才是最重要的。
扔不是目的,選擇它,最大限度地用好它才是最重要的。
三、斷舍離的變化過程
關鍵詞:從自覺到關注自己。
斷舍離有一個變化過程,最開始接觸斷舍離,我們會先進入第一個階段就是自覺。
這個階段你會認識到:
我為什么會擁有這種東西?
這么奇怪的東西怎么會擺在玄關?
這時候,你能夠承認自己買了各種不該買的東西。
也開始明白比起購買收納工具,減少物品數(shù)量更為重要。
經(jīng)過幾次練習,過不了多久,開始進入第二個階段:
能夠把焦點放在物品與自己的關系上,而不光是只看物品了。
比起物品,更能意識到你所處的這個空間。
找東西的時間大為減少,時間變得充裕了。
這是你明白,與其花時間去維持,管理幾年才用一次的物品上,不如把空出來的時間,精力和空間用在當下更有意義的生活上。
所以,經(jīng)過反復的斷舍離思考,實踐的練習,我們會知道扔什么東西并不可惜,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你面對街頭和商店玲瑯滿目的商品,你的思考角度正發(fā)生變化:你會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么多的東西嗎?
最后,為了你更好的踐行斷舍離,作者給了一些實用的方法:
(1)建立期限的概念。
以期限作為”舍“的標準是很有用的。
食物的話就是保質期,消耗品的話就是保存期。
除此之外的物品,就以自己心中的熱情是否冷卻為標準,答案就在自己心中。
(2)明確購買動機。
買東西時要清楚地知道它是在何時何地,如何使用再購買。
如果不清不楚就帶回家,勢必又變成閑置的待丟棄物。
如果被我們帶回家的物品都能最大限度地被使用,那么我們周圍的生活環(huán)境也會變得簡單而干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