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美 史蒂芬 柯維
“領導力就是清晰地指出別人的價值和潛力,使對方受到鼓舞從而有所意識。”
即使最偉大的心理學家亞伯拉罕 馬斯洛,在生命的最后,也把幸福感、成就感和對后人的福祉置于“自我實現”(這是他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級別)之上,他稱之為“自我超越”。
美國作家弗格森:“誰也無法說服他人改變,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開門。”
習慣一:積極主動
為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負責。
自覺、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志。
面對工作: 我會更多的思考,我還能做什么? 我還有什么天賦可以發揮的? 我可以利用哪些工具、媒體來分享我想要分享給大家的? 我還能為自己做些什么? 為我熱衷的事業貢獻些什么?
習慣二:以終為始
全心投入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系及目標。使命宣言是愿景的最高形式,它是根本的決策。
領導工作的核心,就是基于共同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創造出一個文化。
面對我的人生:我的使命是什么?我如何看到完成使命過程中重要的步驟, 勿忘初心,方得始終。記得初心,做好當下,始終都在當下。
習慣三: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的組織與實踐。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
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別讓時間和精力偷偷溜走,時光有限,在有限的時光里,記得我的使命,記得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披荊斬棘,別再游蕩了,別忘記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兒。?
人這一生是一條“回家”的旅程,我所有經歷的苦痛掙扎都是為了喚醒我,帶我走上一條內在探索回家的路。
我內心有一個偉大的聲音在召喚我,“去把你所經驗到的分享給更多的人,別怕,只是真實的表達你自己就夠了,別擔心,去做就好了。” 我想成為一個擁有自我超越,自我療愈能力的人。 有人說,我雖然此生有很多心結,但是我有足夠的智慧可以解開它們。 是,我想成為一個擁有智慧解開心結的人。?
千頭萬緒的纏繞牽絆,我一點一點梳理通暢。為自己,為他人。 做這樣一件細心的工作。我能為社會創造什么呢? 在物質充裕的今天,我看見人們心靈的匱乏,真正的富足是源于內心的富足,我想給這個社會創造精神的富足和心靈的安寧。
人生下半場,我愿做一個有能力給予支持,分享溫暖的人。 我愿打開自己曾經封閉的心靈,我愿毫無保留分享我的內在探索的經驗。用我的成長帶動更多的成長,用我的生命服務更多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