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緊張刺激的升棺表演,倆人的肚子都有些餓了。上岸之后,找了家人多干凈的館子就坐了進去。姚瑤說:“哥,昨天在火車上沒吃好,今天可得美美地吃一頓。您見多識廣,點菜的任務就歸您了。”
慧川說了聲好:“點菜也是一門學問,點好了真不容易,尤其是人多的時候。今天只有咱倆,少點幾個特色菜就行了。還有晚上呢,總不能一次就把龍虎山的特色都吃完了。”
龍虎山是道家祖庭,人杰地靈,特色菜確實不少。慧川先去看了看魚,只見魚缸里有一種不大的魚,通體透黃,游的正歡。服務員介紹說,這種魚叫黃角魚,是瀘溪河的特產,肉質細嫩,沒有小刺, 差不多三條一斤。 黃角魚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能消除水腫,提高免疫力,對頭發和皮膚特別好。慧川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問了一下,一份三條,趕緊點了一份。接著又點了一份贛菜中久負盛名的米粉蒸肉。這道菜雖然全國各地都有,但不得不承認贛菜是老祖宗。清代文學家、美食家袁枚,在他大名鼎鼎的《隨園食單》中,就詳細記載了這道江西名菜的做法。然后,慧川又點了一個名字很好聽的菜—六月熱凍,其實就是蒸蛋羹,只不過是用腌酸菜的漿水蒸的。慧川喜歡做飯,手藝也相當不錯,蒸的雞蛋羹,軟嫩光滑,一直廣受好評,但從來沒想到過用酸漿水來做,今天可要開開眼了。隨后又點了一個野菜筍絲湯,兩碗紅米飯。
姚瑤說:“哥,你怎么不點個南瓜湯呢?”
慧川笑了:“紅米飯,南瓜湯,挖野菜,也當糧。想吃革命傳統飯,等啥時候你跟我去了井岡山再說吧!”
酒自然還是慧川贊不絕口的全良御液,依然是倆人平分,一人半斤。
贛菜雖然不在中國八大菜系之列,但歷史悠久,名氣很大。口味以咸香酸辣為主,但都不出頭,比較柔和內斂。江西人也喜歡吃辣椒,但比起湖南、四川,差得很遠,倒是和貴州、云南有幾分相像。三菜一湯一瓶酒,倆人酒足飯飽,頰齒留香,回味無窮。
慧川多年來,穿梭于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每到一地,總是會特意品嘗當地的特色小吃和美味佳肴,對中國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推崇備至,頗有心得。看著吃得津津有味、興致勃勃的姚瑤,慧川笑著說:“走吧,咱坐竹筏去,好好看看龍虎山的九十九峰,二十四巖,一百零八個景點!”
龍虎山的竹筏,每個可坐九名游客。今天游人不多,慧川和姚瑤的竹筏坐了六人就開船了。竹筏的兩頭各有一個艄公,手持竹篙,一身漁夫打扮。笑容可掬,格外油滑。船頭的那個,幾句開場白后,就厚著臉皮向每人收十元的講解費。這似乎已成了很多景區水上項目的慣例,武夷山、白洋淀、瀘沽湖,概莫如此。
在慧川的記憶里,只有四川成都蒲江縣的石象湖是個例外。石象湖中有一個小島,島上有一個寺院,名叫石像寺。湖水面積雖然不是很大,但卻“九溝十八岔”,如同水上迷宮。烏篷船的船艙里,桌上放著古色古香的茶壺茶杯,還有幾個小竹籃,裝滿了蒲江縣的特產—各種顏色、各種口味的米花糖。船娘的衣服、頭巾和圍裙都是藍底白花的,腳穿黑布鞋,看上去十分素凈。一邊搖著船,一邊緩緩的講著石象湖的故事。游客們喝著茶,吃著米花糖,看著美麗的風景,聽著船娘講的故事,如入仙境。而這一切,都包含在門票之內,不再向游客多收一分錢!唉!只可惜這樣的景區,如同鳳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啊!
姚瑤投來征詢的目光,慧川嘆了口氣:“入鄉隨俗吧!”
收了錢的船工,心情大好,一邊撐著船,一邊指指點點,講述著龍虎山和瀘溪河的故事,重點是龍虎山有名的“十不得”。
瀘溪河發源于福建南平光澤縣的原始森林里,沿途經過云臺山、象山、圣井山、上清鎮、正一觀、仙水巖、馬祖巖,匯入信江,再進入鄱陽湖,最后注入長江,全長286公里。在龍虎山景區的這一段,長度為43公里。河水清澈見底,水色碧綠,恰似一條蜿蜒曲折的綠色綢帶。奇峰怪石、青松翠竹遍布兩岸,坐在竹筏上,陽光照耀,清風撲面,如同置身于山水畫廊之中。慧川在湖北恩施、宜昌,都分別坐船游覽過當地的清江畫廊,那是非常美妙的經歷。即便如此,還是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
艄公說,龍虎山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很多,最美的共有十處,在竹筏上都可以看到。當地百姓稱之為“十不得”。哪“十不得”呢?就是:
云錦披不得、道堂坐不得、石鼓敲不得、劍石試不得、丹勺用不得、仙桃吃不得、蓮花采不得、玉梳梳不得、仙女配不得、尼姑背和尚走不得。
有詩為證:
云錦飛掛彩門開,
道堂揚波帶福來。
石鼓無聲天外響,
仙桃甜美入心懷。
玉梳梳心不梳發,
丹勺水旱兩消災。
千里有緣仙菇現,
三生有幸石蓮開。
情侶峰下情永固,
仙女巖前上瑤臺。
龍虎山原名就叫云錦山,就是因為我們面前的這片五彩石山而得名。你們看,它多像一塊五彩斑斕的云錦啊!
慧川抬眼望去,只見這片石山:寬幅百丈,陡峭如壁,五彩斑斕,光彩如錦,就連河水也披上了五彩紗巾。
艄公說,傳說當年織女來到這里,與一個年輕英俊的艄公相愛,親手織成了一塊披肩,送給了艄公,做為定情信物。后來玉帝急召織女回宮,便留下了這件珍貴的紀念品。這就是龍虎山“十不得”中最好看的“云錦披不得”。
藍天白云,山青水碧,魚鷹成群,白鷺翱翔。竹筏順流而下,艄公唱起了山歌:“滿山的松樹青又青啰喂,滿山的翠竹根連著根啰。龍虎山上風光好嘞,瀘溪河水喲深又深啰喂。”歌聲隨風飄蕩,回音悅耳。
竹筏來到了道堂巖下,這里就是“十不得“中的“道堂坐不得”。這是一座60多米高的山巖,巖下水流湍急。臨水一面被河水沖刷成了一個很大的洞穴,很像道教做法事的道堂。
傳說在很久以前,這個巖洞前激流滾滾。過往船只,常被打翻,葬身魚腹。漁民船夫,避之不及。張天師來到這里,發現巖洞里藏著一只修煉成精的三腳烏龜,在此興風作浪,殘害生靈。張天師怒從心起,揮起利劍,將妖龜斬首。烏龜的腦殼順流而下,變成了不遠處的龜首石。從此以后,這里再也沒有翻過船。每當舟船經過這里,總能聽到一些聲響,或似敲鐘擂鼓,或如低吟淺唱。傳說這就是張天師在水下做道場,為過往船只祈福。
不遠處,一座石峰從水底凸起,孤峰獨秀,頂部渾圓,像一面巨大的石鼓,所以被叫作“石鼓敲不得”。 它又像一個巨大的蘑菇,所以也被叫做“蘑菇採不得”。
傳說這個石鼓原來是鉛山葛仙祠里的神鼓。這面鼓,一年敲一響,鬼怪發抖;一年敲二響,五谷豐登;一年敲三響,六畜興旺。有一天來了一個游僧,不懂規矩,連敲十響,驚動了天庭,玉帝降旨封存禁用。神鼓不服,一氣之下便跑到了龍虎山,在瀘溪河中安了家。
慧川小聲對姚瑤說:“艄公說的這個葛仙祠,在離這里大約150公里的上饒市鉛山縣中部的葛仙山上,也是一座著名的道教名山。葛仙山和龍虎山一樣,也是武夷山的余脈。葛仙山很美,奇峰、異石、云海、松濤,和黃山有幾分相像;東漢時葛玄在山上修道,后來成了神仙,所以叫做葛仙山。山上至今仍有試劍石、道人石、龍舌池、七星井、仙人足印等奇觀。站在葛仙山主峰眺望四周,九條支脈如九條蒼龍,蜿蜒曲折,遍布四周,人稱’九龍竄頂’。因為是4A景區,門票也不貴,只要30塊錢,比龍虎山便宜多了”。
姚瑤有些疑惑的說:“初中歷史課本里,提到過東漢的葛洪,和你說的這個葛玄是同一個人嗎?”
“不是。葛洪實有其人,在《晉書》里有他的傳記,是當時有名的醫學家、化學家,葛玄就未必了。據說葛玄是葛洪的本家爺爺。有一本書叫《神仙傳》,據說是葛洪寫的,里面把葛玄列入了神仙行列。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很可能是唐朝人假托葛洪之名寫的。因為志怪小說,從目前看到的史料記載,最早是從唐朝開始的。葛洪因為醫術高明,他的煉丹術被傳得很神,唐朝人把他奉為神仙,他爺爺輩的葛玄也被唐朝人列入神仙榜,還是有可能的。如果時間充足的話,咱倆也應該到葛仙山去看一看”。
這時,只聽得艄公又說:石鼓峰從側面看,很像一個人的剪影頭像。有人說像魯迅,也有人說像高爾基,所以一些有學問的人又把它叫做文豪峰。我讀書少,看不出來像哪個人。你們知道我們當地的娃兒把它叫么子嗎?叫哈巴狗!童言無忌啊!他們可不曉得文人的心思。算了,不說了,我們還是把它叫做石鼓峰吧!
然后又指著遠處山上的棧道說:看到那兩座離得很近的山峰了吧?那個地方就是我們龍虎山的“一線天“,走過棧道的都知道那里狹窄昏暗,還不停地往下滴水。長度大約35米,高度大約30米,寬度只有1.5米。從這里看,這兩座山峰就好像被人用刀一劈兩半。這是怎么回事呢?傳說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初來云錦山煉丹,土地爺不肯:“我的地盤我做主,你是哪里來的野人,竟然異想天開,想在我的地盤落腳?除非你道法通天,一劍把這座山劈開,我就依了你。”天師微微一笑,拔出寶劍,運了一口氣,一劍劈開了山峰。士地爺嚇得臉色發白,連忙拱手作揖:“神人神劍!在此修煉無妨。”所以說,這座山峰就是當年張道陵的試劍石,我們把它叫做“劍石試不得”。
再往遠處看,那邊的一座山峰,像不像一把勺子?傳說西漢末年,龍虎山有個怪人叫“綠毛仙”,他遍體綠毛,隱居在碧魯洞里煉丹,煉出的丹藥能治百病,用的就是這把大勺子。東漢時,張道陵來到龍虎山,太上老君奏明玉帝,將“綠毛仙”召回天庭,大勺子留給了張道陵煉丹用,所以這里被稱為“丹勺用不得”。
眼前的這座山峰名叫仙桃石,就像一個被咬了一口的大桃子。傳說這是孫悟空從王母娘娘的蟠桃會上偷來的仙桃。當年孫悟空大鬧天宮,與二郎神打斗時,飛經龍虎山上空,被美景吸引,不小心將剛咬了一口的仙桃掉到了瀘溪河中,變成了仙桃石,俗稱“仙桃吃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