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物理世界,卻未必生活在同一個精神空間。
我們都認為自己生活在智慧的殿堂,卻跨越不了自己認知局限的門檻。
我們總是這樣,站在自己認知的制高點,俯瞰那些和我們不同的人。
殊不知,我們以為的“真理”,可能只是穿了華衣的“狹隘”。
1
那天一個讀者知道我沒結婚,給我留言:你不結婚,你媽生你干嘛?
看到這個理論的那一刻,我驚異了。朋友在我旁邊,也一同看到了:你就應該懟回去,你媽生你就是為了讓你結婚的?
不懟,不是因為懼怕,而是實在無需證明誰是對的,誰是錯的。因為我們不是同類,我們生活在不同的認知空間里。所以,對同一件事的看法也大相徑庭。
世間萬物的存在自有其意義,若所有人都是同一個認知,看待事物是同一個觀點,這個世界也未免太無趣了些。
認知差別、觀點有異無對錯,可是,若用自己的認知來“重傷”,甚至“綁架”別人,就是一種惡意了。
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在面對這樣的“綁架”時一笑置之。比如,楚楚。
2
楚楚就是那些被綁架的萬千人潮中的一員,而那時的她,還沒有面對這些“綁架者”們自我救贖的能力和一笑置之的坦然。
楚楚是我大學一位關系特別好的學姐的妹妹,那時我們一起玩,吃飯,經常會帶著楚楚。她經常會和我一起探討張愛玲、蕭紅,也聊蘇童、莊羽。停留在我記憶中的楚楚,一直是那個被人夸會臉紅,恬淡閑適的小姑娘。
然后,這一切的歲月靜好,停留在了她的20歲。
我清晰的記得,那年,是2011年。
那個文靜、懂事、乖巧的姑娘,留了一封遺書。然后決絕地從宿舍6層跳了下來。
后來學姐反復和學校交涉、也從警察協助取證中,大約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學姐疼楚楚,經常會在父母給的零花錢之外額外給楚楚錢,也經常給她寄一些衣服、包包,當然,還有電腦、手機。她是宿舍里第一個買筆記本電腦的人,第一個用蘋果手機的人,也是宿舍里最安靜的人。她不太喜歡別人說的那些八卦,也對她們之間的小團體不敢興趣。
可是,這一切,卻像一把催化劑,催生了楚楚在同宿舍人中的“與眾不同”。
都說一個女生宿舍,可能會有無數個微信群,qq群,而楚楚,就是那個哪個群都沒邀請她進去的人。
她穿個新衣服,宿舍人冷嘲熱諷,買一堆書回來,宿舍人說她裝。拒絕男生的求愛,她們又說她假清高.......
楚楚后來在日記里說:我只是喜歡安靜,我只是喜歡看書,我只是不喜歡那個她們認為很帥的男生,可是,為什么,大家都覺得是我錯了。
楚楚沒有發聲,這樣的事情在這個小小的宿舍,也一直在上演。直到有一天,一個女生丟了800元,非說是楚楚偷了。楚楚解釋,真的不是我,我不是那樣的人,而且我零花錢很多啊,我怎么會做這樣的事情。可是,沒有人聽她的解釋。
而摧毀她意志最后一根稻草的,可能是那些更不可理喻的認知:誰知道你的錢怎么來的,偷的還是賣的......
她們搜了楚楚的所有東西,沒有找到所謂丟失的那筆錢。也沒有停止對楚楚的孤立和懷疑、還有嘲諷。
三天后,楚楚收拾好所有的東西,在早上八點的時候,在所有人準備去上課的時候,選擇了結束這一切凌遲。
學姐給我看楚楚留下的信,她沒有控訴任何人,她只是和爸爸媽媽,和姐姐告別,她說:她們都不相信我,可是我真的沒有做她們說的那些事情。
而那些室友們,終于驚恐地睜著自己無辜的雙眼向別人解釋:我們只是隨便說說,我們只是以為是那樣的,我們沒有想到楚楚會這樣......
3
我內心曾無數次地譴責過楚楚地那些同學,也曾嘆息楚楚的脆弱。
可是當近日越來越多地“認知綁架”事件發生的時候,我才明白,相比真正的綁架,“認知綁架”,才是我們每天要面對的事情。
那天一個朋友說,你知道么,只是因為我經常愛發個朋友圈,記錄下自己插花、學畫、健身,我一個朋友竟然逢人就說我膚淺、愛曬、愛作秀。
我笑笑:她是羨慕你顏好有錢身材好吧。
在《認知突圍》一書中,蔡壘磊老師說過: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套算法,是由出生都現在的大腦投射和自主意識共同進化而成。這套算法決定了一個人對基礎素材的加工方式,我們將其簡單地歸納為兩個字:認知。
同一個事物,投射到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表現輸出。
你認為發朋友圈是分享,而有人則認為是作秀;
你認為旅行最美的風景在路上,有人則只想匆匆趕路,去看終點的美景;
你認為,30+,是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有人則認為,30歲的女人開始走上一條不歸的人生下坡路;
你認為,二十幾歲,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脫貧,有人則認為,二十幾歲,最重要的是脫單,。
而這些認知,本身并無對錯。
我不要求你認同我,也請你別用自己的標準和認知來“綁架”我的生活。
4
有心理學家曾說過,認知偏見,是人類理性的合理局限。
認知偏見,可能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擺脫。
當我們遇到和我們不同的觀念時,我們本能地會搜尋證據去強化我們自己的信念。不僅如此,我們會本能地認為,我們更少受到偏見的影響。
有些人,會用自己的認知和觀念強行去“綁架”別人的大腦,當發現別人和自己不同時,不立足反省自己,反而用偏見去鄙視和評判對方,以為自己站在了“制高點”。
也有一些人,會無意識地錯誤讀取和分析信息,以得到自己期待的結果。比如楚楚的某些室友。
我不知道當年那些孩子現在過著怎樣的人生,法律,無法為楚楚的離開去制裁任何人。可是,在她們的內心深處,是否曾為自己對楚楚的“綁架”而后悔?
5
面對那些隨處可見的“綁架”,竇唯卻是一個非常清明的人。
前幾天,是竇唯的生日。這個曾經被冠以“搖滾天才”的人,在很多年的時間里淡出了大眾的視線,而再次把他拉回大眾視野的,卻是16年竇唯在地鐵上的一張落魄照片。
很多人說:王菲的前夫不體面。
更有人評判:才華若換不來體面的生活就是臭狗屎。
但竇唯只平淡的回應了八個字:清濁自甚,神靈明鑒。
世人熙熙攘攘,他獨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中。
2009年,憑借《李米的猜想》中的配樂,獲得金馬獎最佳配樂。
2013年,發布專輯《殃金咒》。
2015年,發布專輯《天真君公》。
2017年10月10日,竇唯在知乎發聲:外界給我貼了諸多標簽,這些,我都無法拒絕。我只是個音樂人,一個專注做音樂,專注做我認為的,真實的音樂的音樂人。
任世界再多繁復,任眾人再多他想,我們都需要一份竇唯的通透、堅韌和清明。去理解他人,去保護自己。
6
古語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堅持自己的觀點,同時懂得尊重別人,是我們都應具備的修養。
對于茫茫世界而言,我們亦是新生兒,而非衡量世界的標尺,又為何要用我們的觀點來juge別人?
我們所強調的“唯一”“唯我”觀點,不正是赤裸裸的狹隘么?
紀伯倫曾說:當你觸及生命的核心時,你會發現自己并不高于罪犯,也不低于先知。
人生路上,我們都是行路人。愿我們都不是“楚楚”,也不做楚楚的綁架者們。
僅以紀伯倫小詩一首,你我共勉:
只有在我之下的人才會嫉妒或者憎恨我,
我從未被嫉妒或者憎恨過,我不在任何人之上。
只有在我之上的人才會表揚或者貶低我,
我從來被表揚或者貶低過,我不在任何人之下。
------紀伯倫《沙與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