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共享產品五花八門、分門別類,在共享經濟的大潮下,共享產品之間都有什么樣的特點呢?
共享產品如何才能站在互聯網的風口呢?
什么是共享?
共享即分享,將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權或知情權與其他人共同擁有,有時也包括產權。就是租賃。
1、盈利模型
什么是盈利?就是使用了產品獲得的收益。可以是直接的收益,也可以是間接性的收益。有著明確的盈利模型,才不會讓費用打了水漂。滴滴的平臺抽成,共享單車的使用費用,共享籃球的使用費用,以及最近很火的共享充電寶。共享的前提是有明確的盈利模型。而什么樣的產品適合共享,或者出租呢?
A、固定資產、成本高。(比如共享短租,順風車)
B、攜帶不方便。(比如共享籃球、共享停車位)
C、應急性產品。(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
D、碎片化時間。(滴滴兼職司機)
2、對當前的社會資源的深度利用
有盈利模型,進一步需要解決的是供給端的輸出能力。
一方面可以通過運營手段,提升供給端的整體運營能力(可參考常見滴滴補貼方案、物流運營方案)。
另一方面整合現有閑置社會資源。比如滴滴整合私家車,OFO通過“鎖”去整合閑置“自行車”(這是OFO的愿景),共享充電寶整合閑置商業區域,共享停車整合閑置停車位,此外還有很多整合碎片化時間的產品。
核心其實是對當前社會資源的深度開采,提升有限資源的使用效率。
3、用戶群體
解決了盈利模型與優化供給端的輸出能力之后,就需要深度的去分析產品的用戶群體。
比如用戶類型、用戶需求、使用頻率、是否剛需、應用場景等。
由于產品的差異性和運營方法的不同,這一屬性在不同的產品或者不同的階段會有相當大的不同。比如:
此外,不同的運營成本將會影響到用戶的屬性。還記得滴滴的1元打車活動嗎,公交車都沒人了,全部用滴滴。由于運營成本大幅提升,會導致用戶的各類屬性發生變化,有時甚至會改變用戶的核心需求,造成供給模型畸形化。
4、維護&運營成本
有了產品與用戶,不同產品對維護和運營要求也是不同的。
平臺化的產品(例如滴滴、餓了么)注重的是維護平臺供應端和需求端的雙方平衡。一方面尋求更加高效的解決潮汐需求不同導致的供給側失衡方案。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利用規則去提升與優化雙方的體驗質量與使用流程。
B2C產品(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有重資產的投入。需要付出大量人力成本與硬件成本去確保產品的正常運營。
如何降低維護與運營成本,除了不斷提升市場規模降低邊際成本之外,精細化運營的能力也會左右整體的成本。
5、護城河
盈利模型,供應端和需求端的問題都解決了。那么如何通過建立護城河來形成一種行業壁壘讓競爭對手無法輕易進入呢?
對于共享產品來說,可以作為護城河的不外乎以下幾點
A、資本
無論是B2C的共享經濟,還是O2O的分享經濟,都會需要投入大量的軟件、硬件、人力以及其他成本。資本決定了市場的密度,密度決定了用戶的深度。
B、獨家
好比現在美團與餓了么競爭的獨家商戶一樣。如何在特殊的高用戶流量區域,擁有獨家的產品,就能更多的觸達用戶,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
C、產品創新&運營能力
快速的產品迭代與優秀的運營能力是保證領先的不二法門。
6、其他
除了盈利模型、供應端、需求端、維護成本、護城河壁壘之外,還有其他很多影響共享產品生存的因素。比如政府因素、安全因素、與傳統行業差異化特征不明顯等。猶豫比重不大,就不細說了。
二、寫在最后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共享產品。用戶可以從多個行業的專家和達人那學到很多珍貴的經驗。而專家和達人在分答與值乎這樣的平臺上,借助自己的影響力和干貨的經驗分享獲得其它用戶的關注,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幫助他人成長,同時宣傳了自己的品牌,最后還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收益。
毫無疑問,隨著技術的進化、產品的發展、用戶的更加個性化,共享經濟下的產品會發展更加快速。獨角獸,并不遠。
作者:O more,公眾號:運營More。 給你的是運營,更不僅僅是運營。
本文由@O more原創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