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喜歡唱歌。
爸媽都和我說過:在我很小的時候,每當我看到電視上的歌手,我都像是恨不得鉆進屏幕里一樣。
我印象中的事實,雖然不像他們說的那么夸張,但也十分接近。
小時候,我不像多數同齡人那樣特別喜歡看電視里的動畫片。但是,每當電視上播出歌手唱歌的畫面,我總是忍不住聚精會神地盯住電視,有時還會奶聲奶氣地跟著哼唱。當時的我還不懂什么,腦子里只有一個想法:這些哥哥姐姐們、叔叔阿姨們,真是好看。
我家的長輩們總是說,我可能有一定的音樂天賦,或者是表演天賦。
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我總是會得意的笑起來。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起,我的心里埋下一個成為一名歌星的夢。至少,我也要得到一個能夠在大舞臺上唱歌的機會。
我上小學和初中的那一段時間,被很多人稱為“華語樂壇的黃金時代”。
當時,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中小學生都有過長大之后成為歌星的夢想,至少也有自己組建一支樂隊或者自己登臺唱歌的夢想。
我曾經記得,曾經有一天,在一個教室里沒有老師的午休,一群女同學偷偷打開教室里的電腦,用電腦播放《嘻唰唰》。她們手拉著手,站到黑板前方,排成一排,隨著音樂一起“撲通撲通”地跳極其走形的踢踏舞,一邊跳,一邊唱“嘻唰唰,嘻唰唰”。不過,由于當時教室里的人不多,整個樓道里的人也不怎么多,她們的非主流式表演沒有被多少人看到,自然更沒有什么人喝彩。我和我的幾個鐵哥們更是對她們那一整套怎么看怎么像滑稽戲的表演都嗤之以鼻。
事實上,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我基本沒有得到什么當眾表演的機會,即使是在音樂課或者班級活動上。即便我經常在下課休息或者在自由活動時唱歌,也基本沒有什么人真正愿意聽。
我最初經常唱的一首歌,是MichaelLearns to Rock唱的《Take me to your heart》。由于我媽特別喜歡聽歐美歌手演唱的英文歌,我也耳濡目染。當時,我媽告訴我,這首歌是根據張學友的《吻別》而翻唱的。很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張學友為什么會被尊稱為“歌神”。因為,在隨后的很多年里,我都只聽說過許多翻唱歐美英文歌的中文歌,幾乎沒聽到其他翻唱中文歌的英文歌。
在我小時候,還有很多人認為“只要是外國的東西,就是好”,無論是哪一個“外國”。這些“外國的東西”包括但不限于西餐、洋酒、各種高檔奢侈品,也包括外語,尤其是英語。當時的我也誤以為,只要會唱英文歌,就比其他人更牛。在完全學會唱《Take?me to your heart》之后,我經常在學校里唱這首歌,甚至還經常故意走到女同學身邊去唱。有一段時間,每當我看到幾個女同學聚在一起聊天,我就會上前去來一句“Take me to your heart, take me to your soul, give me your hand before I’m old”。后來,事實證明,這樣做沒有任何用處。
我也正是在那一段時間里真正地開始了解那個時代的華語樂壇,尤其是成為我的偶像的周杰倫。我記得,我讀小學五、六年級的那兩年,正是《七里香》和《十一月的肖邦》這兩張專輯風靡全亞洲的時候。等到我聽過這兩張專輯中的幾首最火的歌之后,我時常哼唱的歌便變成《七里香》、《夜曲》、《發如雪》、《黑色毛衣》和《一路向北》。
對我而言,學校里的生活,始終意味著煩躁、郁悶,以及無人可訴說的苦澀。無論是“看著那白色的蜻蜓,在空中忘了前進”,還是“我一路向北,離開有你的季節”,全都是令我暫時緩解心中苦悶的方法。每當下課時,我總喜歡像某些電影、電視劇或者MV中的情景那樣倚靠在走廊上的窗邊,或者漫步在學校的跑道周圍。我時不時地輕輕哼著歌,偶爾還刻意地模仿我的偶像的經典動作。
然而,我依舊沒有得到多少關注,更別說是贊嘆和掌聲。
后來,我曾經向爸媽提出,想去學唱歌,或者說去學一門吉他之類的樂器。
當時,爸媽都不太支持我。他們告訴我:無論是學唱歌,還是學樂器,如果你想真心實意地把它學好,甚至在將來把它當作職業或者事業,都必然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必然要耽誤你學文化課。最重要的是,在唱歌、演奏樂器等與娛樂界相關程度較大的事情上,即便你付出全部的努力,也有很大概率無法成功。
后來,他們又告訴我:你如果真的想成為一名歌手,你肯定要有一副好的形象,最起碼不能太差。
當時的我,還有些不服氣:在很多人眼里,我的偶像周杰倫也算不上有多么好看啊?
稍微長大一些之后,我才明白:周杰倫可以不需要太好看,是因為他的才能已經強大到可以掩蓋其他所有不足的地步。
更何況,我早就嘗到因為長得胖而被很多人諷刺、嘲笑、挖苦的滋味,更早已明白在減肥這一方面怎么努力都難以取得成效的酸楚。
當時,我的成績還算不錯。那也是我唯一能夠保證自己不陷入自卑中的東西。
于是,我便沒有再考慮學唱歌、學樂器的事。
事實上,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我被迫放棄的事和想法,遠不止這些。
升入初中之后,我自然更沒有什么精力去研究唱歌,或者是那些娛樂圈的新聞。
我的初中母校,是一所管理很嚴格的學校,日常學習壓力也比較大。
我只記得,在《魔杰座》這張專輯發行的那一年,音樂老師曾經在課堂上為我們播放過這張專輯。當時,班級里有好幾位女同學嘰嘰喳喳地爭論這張專輯里的哪一首歌好聽、哪一首歌相對而言不那么好聽。那算是我初中三年里為數不多的比較歡快的經歷吧。
不過,我正是在那一段時間里當眾唱歌的機會。
我還記得,那是一次班會。我和另外幾個同學獲得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演節目的機會。當時,我們能夠表演的節目,就是唱歌。而且,只是沒有伴奏的清唱。
我當時選擇的那首歌,是林俊杰的《自由不變》。
從小到大,我始終都是個對娛樂界不怎么敏感、更對娛樂八卦毫無興趣的人。小時候,我曾經一度誤以為林俊杰是中國人;長大后,我曾經一度誤以為李榮浩是韓國人。
但是,那幾年,也是林俊杰大火的幾年。我不可避免地開始關注他。在他的作品里,比起知名度相對更高一些的《江南》和《一千年以后》,我更欣賞《自由不變》這首歌。
這首歌帶給我的第一感覺,是沉靜。婉轉而沉靜的旋律中,隱藏著即將爆發的情緒,如同無比深邃的旋渦一般。
“我一直習慣簡單的、隨性的、放任的自由,不喜歡動輒得咎、不溫不火、日復一日、無聊的生活”,正符合我在繁忙而枯燥的學習生活中的心境。
當時,我是第一個上場演唱的。我沒有刻意地模仿林俊杰的唱腔,卻自然地用到他曾經在綜藝節目上講過的一種呼吸方法。因為怕破音,我沒有完全放開嗓子。事實上,在后來的很長時間之內,只要是唱歌給別人聽,我都不敢把音量放得太大。
唱完整首歌之后,全班同學先后開始鼓掌。老師也向我豎起大拇指。
直到初中畢業,班里一直都有同學夸獎我唱歌好。
那是一段令我感到十分快樂的回憶。
第二次演唱經歷,是在我的高中時代。
當時,我和另外一名同學一起表演節目。我們商量好,我唱歌,他彈電子琴伴奏。
這一次,我還是決定唱我的偶像周杰倫的歌。我選中的曲目是《煙花易冷》。
在華語流行音樂的各種曲風之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中國風。從《東風破》到《發如雪》,再到《千里之外》、《菊花臺》、《青花瓷》,再到《蘭亭序》、《煙花易冷》,都是我的至愛。
當時,我們在一間大教室里表演。觀看表演的老師和同學們都坐在臺下。
我第一次站在真正的舞臺上,手握話筒,為臺下的觀眾們演唱。
“雨紛紛,舊故里草木深;我聽聞,你始終一個人;”
“城郊牧笛聲,落在那座野村;緣分落地生根是,我們。”
我記得,當我唱完最后一句之后,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坐在臺下的一部分同學甚至說我是“歌神”。
這可以說是我在那一所連一個完整的、像樣的教學計劃都安排不出來的學校中唯一的快樂回憶。
后來,當我因為嚴重過敏而被迫中斷在美國的學業而回國之后,我還曾經去參加過《中國好聲音》的海選。
其實,我已經明白,真正想要成為一名職業歌手,肯定是要經過正規的學習和訓練的。很多選秀節目的海選,確實沒有太多的報名限制。但是,這僅僅意味著,你可以去參加。能不能選上,是另外一回事。爸媽也都和我說,如果你只是抱著去嘗試一下新鮮事物的心態,那就盡管去,完全沒問題的。
當時,我跟在一大批參賽選手中間。我們一起乘坐大巴車,來到建立在海灘邊緣的公園上的海選現場。
海選現場和我之前在電視里看到的露天海選現場完全一樣,有標語牌,有等候區,也有高大而寬闊的表演臺。評委老師們坐在臺下的一整排評委席中。聚在周圍看熱鬧的路人也在現場附近圍成好幾圈。
我們被分成許多小組,五人一組,依次上臺演唱。每一組全部演唱完畢之后,評委老師再將這一組的全體成員叫上臺,決定誰去誰留。
這一次,我演唱的曲目是《說了再見》。我選擇這首情歌的原因是,這首歌的歌詞和曲調特別能夠引起我的共鳴。“說了再見,才發現再也見不到;能不能就這樣,忍著痛淚不掉”,正符合我當時低落的情緒和苦悶的心境。
當時,我剛剛演唱完第一段副歌,評委老師便示意我停止演唱。事實上,大多數選手所得到的機會,都僅有不到兩分鐘的時間。
我自然沒有被選中。我還記得,其中一位評委老師好像說過我“氣息不穩”,或者是“節奏不穩”。我明白,這正是職業人士和業余票友之間的差距。
時至今日,我仍然喜歡唱歌。
即便約不到一起去KTV唱歌的朋友,我也經常一個人到商場中的迷你唱吧里面去吼幾嗓子。有時是為了減壓,有時是為了練習自己新聽到的歌。
但是,由于工作和進修的原因,我更加沒有辦法擠出時間和精力去系統地學習音樂知識和技巧,也找不到這一類的機會。而且,不久之前,我才發現,我的歌單里已經幾乎沒有最近幾年之內才出的新歌。
我所關注的歌手里,也幾乎沒有多少在最近幾年之內才出道的歌手。
因為,整個娛樂圈,早已變成流量明星的天下。
幾乎所有的流量明星,都完全拿不出任何能夠被除他們的粉絲之外的人都接納并認可的作品。包括我在內的絕大多數路人,尤其是完全不關心娛樂八卦、不關心那些除了一張嫩臉之外幾乎什么都沒有的流量明星們的路人,幾乎根本聽不到最近幾年的新歌排行榜上排名前列的歌曲。即使偶然聽到那些流量明星們的作品,我也毫無感覺,完全沒有再聽第二遍的欲望。
不同的流量明星的粉絲團就像是分別活在不同的獨立王國里一樣,毫無交集。完全不關心流量明星的路人們和他們更像是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里。
某些小視頻軟件上面的所謂“流行歌曲”,更令我感到完全不知所謂。我甚至覺得,那些東西能不能被稱為“歌曲”,都值得懷疑。
有一次,我去卡店里玩牌,剛好碰到幾位牌友在哼一段某個小視頻軟件上的“神曲”。
我問其中一位牌友:這玩意兒好聽嗎?
他回答:不怎么好聽啊?
我感到很驚訝:不好聽,你還愿意唱?
他雙手一攤:這玩意兒上口啊!管他好聽不好聽呢!
我頓時吃驚得連話都說不出口。
原來,現在的流行歌是可以“不好聽”的,是可以連最起碼的美感都沒有的,甚至是可以讓人不知道它到底在唱什么的。
我還是決定去盡可能地尋找值得我欣賞的青年歌手,也就是年紀與我相差無幾的歌手。
一個行業,如果總是沒有新鮮血液注入,是必然會萎縮的。建立在造假行為之上的浮華和虛假繁榮,是必然會破滅的。
目前,我找到的兩位自己比較欣賞的同齡歌手,是華晨宇和毛不易。
和那些死忠粉絲們不同,我在華晨宇身上,看到的是我的偶像周杰倫的影子。
之所以這么說,不僅是因為華晨宇在舞臺上的魅力和張力,更因為他的音樂風格的多樣化和感染力。
《齊天》展示出勇者孤獨地對抗整個世界的勇氣;
《斗牛》表達對每一個努力拼搏的生命的尊重;
《寒鴉少年》用帶有幾分戲謔的冷眼俯瞰世間蒼涼;
《好想愛這個世界啊》更是呼吁所有人多多關注飽受病痛折磨的可憐人們。
多種多樣的曲風所代表的,是難以掩蓋、彌足珍貴的才華。
我從毛不易身上看到的,則是一個從蕓蕓眾生中脫胎而出的珍貴靈魂。他的沉穩,他的安靜,他身上所散發出的與世間的浮華與喧囂完全隔絕的氣息,都令我欣賞。
當我聽《像我這樣的人》時,我聽到一個不甘平庸的人在為自己心中的未來暗下決心;
當我聽《深夜一角》時,我聽到一個孤單的獨行者在黑暗中奮力前行的心路歷程;
當我聽《一葷一素》時,我感受到一份對離去的家人的深深思念和哀傷。
不過,在他的全部作品中,我最欣賞的那一首,是《借》。
我從這首歌中聽到的,是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是無論前方的道路多么艱難也從不輕易放棄的信念。
“可是啊,總有那風吹不散的認真,總有大雨也不能抹去的淚痕;”
“有一天,太陽會升起,在某個清晨;”
“一道彩虹,兩個人。”
每當我感到疲憊,或者感到無力,或者想要放棄什么的時候,我都會聽一遍這首歌,或者哼唱一遍這首歌。
我的家人聽過我唱這首歌之后,都認為,我比以前唱得更好。
于是,我開始用手機上的錄歌軟件和迷你唱吧中的錄歌功能錄下我唱的歌,并把它們發布到網上。
雖然我依舊沒有獲得多少關注,但我至少可以把屬于我自己的東西保留下來。
很多人都難以實現自己童年時期的夢想。其中一部分人甚至在長大之后羞于提起自己童年的夢想,還為那些幼稚的夢而感到臉紅。
我雖然也沒能實現成為歌手,甚至是歌星的夢想,但是,我至少能夠擁有音樂這一項愛好。
這一項愛好,能夠給我力量,更能夠讓我不會感到孤獨。
它將伴我終生。
202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