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晚孩子學校在釘釘召開家長會,其中校長提到:《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將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聽到這個消息我拍手稱快,跟孩子她爸說這個規則早就應該出臺了。
? ? ? ? 近年來,學生要不要管、要怎么管已經成為是一些學校、教師經常頭疼的問題,也成為老師與家長之間容易產生分歧的問題,但這同時也是無法回避的問題!現如今學校和老師對待學生,尤其是熊孩子,不去管是失職,去管了易生事。比如:老師批評幾句就馬上頂嘴罵老師,這種情況下老師是罰還是隱忍?學生抄作業或考試作弊,幾次被發現還不改正,老師是罰還是聽之任之,或者直接微信告知家長了事?罰站、罰抄、罰跑步……這些在我們小時候老師們管教學生的小懲罰,如今的老師們卻不太敢用了,生怕一不小心就沖撞了家長愛孩子的心。我記得我讀小學的時候有個數學老師,每次來上課都會帶個小鐵盒,里面是他收集的是他用剩無法再寫的粉筆頭,每次發現有人聽課不認真,或者講話、睡覺時,就會拿一段粉筆頭扔過去,“你!把粉筆頭撿起來放到盒子,這堂課站到教室后邊聽?!彼氖址O準,百投百中,從不會錯扔到別的同學頭上!幾十年過去了,我們老同學一有聚會就經常提到這個老師,滿滿的懷念之情?,F在的社會輿論一味傾向于家長,造成老師威信大減,老師一個舉動可能就要面對來自家長的“口誅筆伐”甚至大打出手,就算最終調查結果不是老師的錯,但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以及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在教師群體中對待嚴管學生問題上出現了寒蟬效應。前段時間新聞報道了湖南省株洲縣一小學班主任H老師,因為一個學生遲到被罰站了幾分鐘,就被在派出所工作的學生家長帶到了派出所,限制人身自由7個小時。這樣的例子時有耳聞,我本身雖然不是教師,但也能理解這樣的事情,這些被稱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老師們怎不心寒?怎敢教育和管理學生呢?如今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度與日俱增,他們既是家長,也是老師,因為對于孩子教育的焦慮,也容易對學?;蚶蠋煹囊恍┙虒W方法產生誤解,但是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方法方式,如果在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再來“指手畫腳”,可能會影響到教學質量,更不利于樹立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
? ? ? ? 社會是進步了,但現在很多孩子不管是身體體質還是心理素質卻退步了!體育課跑不到100米就累跨、軍訓不到十分鐘就暈到、老師或父母批評幾句就離家出走或自殺,孩子變得如此嬌氣,為人父母者是否應該反思一下:這是為什么?我們把孩子培養成材,不僅需要學習知識,同時也要培養徳性。很多孩子成了家庭的掌上明珠,被捧上了天。父母日復一日事無巨細地為孩子代勞,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對孩子唯一的要求是:好好學習,考個好成績!孩子從小能輕而易舉地在父母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能體會父母賺錢的不易,不僅不懂珍惜和感恩,還會在內心否定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真理。在不懂感恩的孩子面前,父母就算付出再多,也永遠不夠。不懂感恩的孩子只會理所應當地享受著父母所給予的一切,只會索?。划敻改覆荒軡M足他們的貪欲時,便視父母為仇人,對他們惡言相向,甚至是大打出手。對于生他們養他們的父母善且如此冷漠,怎么可能對非親非故的老師心存感恩之情?有一次有個孩子來做心理沙盤時,在一個代表他爸的玩具身上放了把帶血的刀,把一個代表老師的玩具的頭埋在沙里,在表述時,這孩子說:老師老是批評我沒寫作業,還跟我爸告狀,我爸站在老師那邊也來批評我,我要弄死他們!
? ? ? ? 育兒專家李玫瑾說過:“孩子3歲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滿地打滾;可當他15歲時,他可能會自殘、自殺和你爭吵;但當他20歲時,可能會怨恨你,甚至攻擊你?!彼晕艺J為一個孩子如果從小不嚴管而放之縱之,不是愛而是害!上面提到的孩子,如果家長和老師不再嚴管,長大就是一個潛在的“殺人犯”。家長不應該指責老師從嚴要求學生,而做為老師,更不要因噎廢食,如果老師都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管為妙,那我們下一代的未來就令人堪憂了!
? ? ? ? 所以我覺得: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在推動全民尊師重教有著積極作用,同時也在師道尊嚴與文明教學兩種價值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當學生不服從學校管理、擾亂秩序、行為失范,或出現具有危險性、侵犯權益等情形,只要是在《規則》規定范疇之內,規條在手,老師就可以按章操作,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矯治,促使學生認識和改正錯誤,不必老擔心家長隨意來“找麻煩”了。
? ? ? ? 國家出臺這個《規則》首先是基于教育目的,從出于對孩子的愛這個原點出發,懲戒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家長從這個認識出發,才能做到支持配合;學校從這個立場出發,才能有效支持教師正當懲戒。當然教育部門也要加強督導,積極推動學校健全教育懲戒的實施、監管機制,讓學校、教師會用、敢用、慎用懲戒手段,讓家長、社會理解支持配合教育和管理工作。共同營造出良好的教育生態。
? ? ? ?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和學校、老師的共同配合,希望通過《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出臺,能探討出一條適合孩子成長的教育方式,不再惡性循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