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9月6日下午教研活動時間,宋素君、張小娜、張麗君代表外出學習的老師給大家進行了學習分享)
管建剛與他的《班級作文周報》
——第二屆全國小語名家·寫作教學種
種子教師深度研習營學習匯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宋素君
暑假里,我們一行四人參加了在成都舉辦的管建剛作文教學深度研習營。管建剛老師何許人也?他所著的書扉頁上是這樣介紹的:
一年大病,兩年養病,三年經商,八年村小。1998年起安心做老師,“十年磨一劍”,2008年成為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動讀書人物”。七代務農,八面無書,九九寒冬,十年板凳,2005年起到2009年出版《魔法作文營》《不做教書匠》《我的作文教學革命》《一線教師》,每年一本。2010年起出版“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學主張》《我的作文教學革命》《我的作文教學故事》《我的作文訓練系統》《我的作文教學課例》《我的作文評改舉隅》《教師成長的秘密》。到2016年9年間出了18本書,現任江蘇省吳江市愛德雙語實驗小學副校長。
管建剛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呢?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沒有發表就沒有今天的我,我的奇跡可以在學生身上復制。”管建剛的“作文教學革命”,其核心是辦一張班級作文周報。這份4開小報的問世,源于他刻骨銘心的從教經歷。
1998年,管建剛仍然是一位默默無聞的鄉村教師,上學時也是個作文后進生。當時,他出于偶爾的興趣寫了一篇三四百字的小文《三月》,機緣巧合下在當地的報紙上發表。這件事情讓他信心倍增,他陸續寫出并發表了《四月》《五月》《六月》……這一經歷給他的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不僅別人看我的眼神變了,我自己從鏡子里看自己的眼神也不一樣了。”
發表文章的經歷讓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他意識到“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后者尤其重要。這是一切作文教學的根基。發表,是言語學習的“成功”教育,它給人以“高峰體驗”,它會影響人的一生。一個合格的作文指導老師,不應該把力量都放在“指導”學生如何寫作文上,他至少應當分出一半力量來,研究一下,如何“發表”這些作文。只要公開發表一次,就會改變他對寫作的態度和價值的認識。
然而大多數學生公開發表的幾率不高, 當班上學生的作文長期沒有起色的時候,管建剛靈機一動,何不辦一份班級作文周報,讓學生也能體驗到發表文章的成功,從而激勵他們提高作文水平呢?管大具體是這樣操作的:
1.讓學生知道寫作文是需要真話的。
管建剛辦作文周報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讓學生知道寫作文是需要寫真話的。管建剛認為,以前孩子寫作文的環境是封閉的,孩子在作文里說謊沒人知道。而在他辦的作文周報上,發表平臺是開放的,孩子寫的事全班同學都可以看到,因此不能作假。《班級作文周報》主要編發學校、班級和家里發生的故事。這類習作最能吸引學生的閱讀眼球,最能引發學生的閱讀感慨和表達欲望,也最能引發學生之間觀點與情感上的共鳴和震蕩,同時能讓孩子認識到,每一個拿起筆來的人,都要對自己的文字負責,寫作是一件嚴肅的事。
管老師要求學生每天用3、5句話寫一條素材,也就是“每日素材”,記錄當天最憤怒、最高興、最糾結、最難忘或最情緒的事。星期天的時候選擇其一寫作文,周一投稿,進行初選,初選是全班選35篇,加蓋“初選錄用”章,然后發給學生修改。周二上交后根據修改的態度、質量選18篇,加蓋“終選錄用”章,發放用稿通知單。得到終選錄用章的同學就可以把文章輸入電腦發給老師了。經過排版,周五《班級作文周報》就發到學生手中了,星期天學生讀報,寫作文,如此循環。學生挖空心思想自己的作文怎樣寫才能發表,這是一種內驅力,比老師逼出來的作文要強百倍。
但是,管建剛特別強調了一點,這份報紙不是辦給作文特長生的,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尤其要激勵作文后進生。
3.獨具特色的“管式”激勵
用辦報的方式來激勵學生寫作,這種方法在語文教師中其實并不少見,但為什么獨獨管建剛的報紙能夠引發學生如此高漲的寫作熱情呢?這就不得不談談他獨特的“管式”激勵。
第一種是“等級評獎”。學生每發表一篇,就發“刊用紀念卡”一張。所謂“刊用紀念卡”,即普通的名片紙,卡上印上一段激勵的話。凡獲得3張“刊用紀念卡”的學生,可以換取一張獎狀,名為“作文新苗”獎。再發表4篇文章,獲得“作文小能手”稱號。再發表5篇文章,獲得“班級小作家”稱號。最高獎“班級諾貝爾文學獎”,要獲得這個獎,需要在班級作文周報上刊出2—3個“小作家專欄”,并且必須在外面的報紙正式發表文章1—2篇。獲得“班級諾貝爾文學獎”的同學,有資格出版一期“個人專刊”,即這期周報上的所有文章都出自這名學生之手,面向全校發行。
第二種是“積分活動”。所謂“積分活動”,就是學生在《班級作文周報》上每發表一篇習作,獲得一張相應的積分卡,集夠相應分數就可以晉級。
第三種是“‘稿費’活動” 。如果說發表是“精神”刺激的話,那么稿費就是“物質”刺激。辦班級作文周報,本質上是模擬成人世界的真實寫作方式與狀態,從而端正和激發學生寫作動力。管建剛發給學生的“稿費”不是真“錢”,而是一張模擬稿費單。周報上有A版“精華版”,B版“升級版”, C、D版“大眾版”,刊登在不同的版面稿費不同,
“稿費單”有什么用?可以換免寫家庭作業一次,可以換免考單元測試一次,還可以換來自己喜歡的課外書或老師的親筆簽名書一本等等。
學生寫“每周一稿”的勁頭超出了管建剛的預想。越來越多的同學一周寫幾篇稿子,說老師不看我功勞,也看我苦勞,總得幫我發表一篇吧。更有趣的是,自從辦了班級周報,管老師的班里吵架、鬧矛盾的少了。如果誰有意見,管老師會說,你把這件事的詳細經過寫下來,把你的想法寫進去,發到報紙上反駁他。同學們在報紙上唇槍舌劍,文采飛揚,說的還都是真話,心里話。
另外,管老師還說到了大量閱讀內化積累,為此他還專門學生制作了閱讀存折,上面有每月推薦閱讀的書目等,通過量化評價促進學生閱讀。
管老師辦的《班級作文周報》,我們不一定照本宣科去模仿,我們可以借鑒、學習它的精髓。如何去激勵學生是我們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拿我說吧,我也在管老師的做法基礎上找出適合我班的方案。這學期一開學,我從這學期的學生的單元習作、小練筆、一些活動作文這三個學生平時都要寫的方面來入手,進行班級作文周報的實驗。開學來,我們班寫了包書皮寫作文,寫書皮解說詞,書皮選美比賽寫作文,連帶著第一單元的大作文開展辯論賽、采訪一位身邊愛讀書的人寫的的訪談錄,對于大家的來稿,我認真地進行批改,并為同學們蓋上各種獎項的印章。它們分別是:最佳立意獎、最佳構思獎、最佳選材獎、最佳命題獎、最佳描寫獎、最佳開頭獎、最佳過渡獎、最佳修辭獎、最佳結尾獎、最佳篇幅獎、最佳書寫獎、錄入獎十二個獎項,這些就是作文的印章印章,作文得到這其中任何一個印章,都可以得到相應的稿費代幣,比如最佳命題獎是0.5元,學生拿著稿費代幣可以找家長領取稿費,這個稿費也是家委會籌集的班費。
在這里我要特別介紹一下“錄入獎”:蓋上這個錄入印章xcshiyan@163.com,作品將會入選我們五(5)班的“丑小鴨作文周報”,比如開學期這兩期周報我從學生習作中選取錄入了16篇習作。需要強調的是:錄入的作文不見得是全篇文章寫得好的,也可能是“最佳開頭”、“最佳結尾”獎的獲得者,老師會為它們設立“專欄”。一定會盡量讓每個同學都有被錄入的作品展示在“作文周報”上。
另外關于周報的印刷問題,市面上關于報紙的印刷必須是500張以上起印,所以為了方便起見,我們班是找一個普通的復印社做用這種A3 的紙張正反面印即可,先出一張模板,剩余的復印,造價也就?元。有了這樣的作文周報,就可以進行做后點評,這個張曉娜老師一會要講到。
? ? 以上就是我這次學習的主要內容和一點個人感想,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