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系統打卡進度:
1000-399
1.睡前安寧/午間靜謐/清晨喚醒
2.二十年記錄本雙啟動:2022~2042
3. 每日千字文輸出系統(第一階段1000天)
每周一賞:老子/孔子/莊子/菜根譚
《菜根譚》
第一則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
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
《莊子》
一
北冥有魚〔1〕,其名為鯤〔2〕。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3〕。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4〕。南冥者,天池也。〔1〕北冥(mínɡ):北海。冥,通“溟”,浩瀚無邊。〔2〕鯤(kūn):大魚名。〔3〕垂:通“陲”,邊陲,邊際。〔4〕海運:海動,海風刮起。
【譯文】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形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長。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背部廣闊,不知道有幾千里寬。奮起而飛,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這只鳥啊,當海水激蕩、颶風刮起的時候,就要遷往南海。那南海,就是一個天然的大池。
《論語》
學而第一
1.1 子曰〖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2〗?有朋自遠方來〖3〗,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4〗,不亦君子乎〖5〗?”
【注釋】〖1〗子:古代對有學問、有道德男子的尊稱,在本書中是指孔子。時:用以修飾“習”的副詞,指一定或適當的時候。習: 練習、溫習。〖2〗說(yuè月):通“悅”,高興,快樂。〖3〗朋:具有共同見解的人。有人認為,這里的“朋”是指弟子。自遠方來:朱熹《論語集注》(以下簡稱《集注》)說:“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形容自己學說的影響廣泛。〖4〗慍(yùn韻):怨恨,發怒。〖5〗君子:此指有道德、有修養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能按時溫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共同見解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不為他人所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段意】
此章從學習的角度闡述了君子的要求。這一章的三句話,由于缺失語境,很不容易確切解釋,前人對此另有一解,謂“學而時習之”是指其學為時人所習,故而快樂;因而有人從遠方來談道就非常高興,反之,不為人所知亦不怨恨。可備一說。
《道德經》
第一章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道[1]可道[2],非常道[3];
名可名,非常名。
無[4],名天地之始;
有[5],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6];
常有,欲以觀其徼[7]。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8]。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注釋
[1]道:名詞,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實質,引申為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變化所遵循的秩序、方法和規則。
[2]道:動詞,說出。
[3]道:名詞,萬物遵循的規律,即老子所說的“道”。
[4]無:天地萬物沒形成時的混沌狀態。
[5]有:天地萬物形成并產生名物之狀態。
[6]妙:微妙、奧妙。
[7]徼(jiào):邊際、邊界,這里引申為端倪。
[8]玄:深奧的、不可預知的。譯文
能用言語說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道”;
能形容出來的“名”,都不是永恒的、終極的“名”。
無影無形的混沌狀態,乃天地萬物之始。
天地萬物形成時的本原狀態,乃孕育萬物之源。
所以要常從“無”中領悟“道”的玄妙;
要常從“有”中領悟萬物產生的端倪。
“無”和“有”本原相同名稱相異,但都體現了“道”的深遠玄妙。
這不是一般的深遠玄妙,而是深遠又深遠,玄妙又玄妙,這就是宇宙天地萬物之一切奧妙的總門。
注意力,生命的貨幣;不用費勁就可以長時間不起念的人,專注力更高。
讓意識引領身體,形成高效的運行機制
松弛、從容
人的一生不過是賺錢、生活、學習三件事而已
娛樂項目:為勞碌的生活帶來充分的抵消與平衡
融入度、參與度、貢獻度都剛剛好,免得人們問我們太多的問題,
都希格的核心觀點是,分三步走的“習慣回路”能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步是信號,用都希格的話說,“用信號來告訴你的大腦進入自動運行模式,以及使用哪種習慣”。
第二步是形成常規,“可以是肢體性、心理性或情感性的常規”。
第三步是獎勵,這能幫助你的大腦發現這個特定的回路是不是“值得記下來以備后用”。反復練習可以加強這個回路,直到逐漸變成自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