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拉黑過微信,QQ好友?因為他們說了一些不當言論,讓你生氣了。”
“有沒有一個你不想見的人,因為你不想和他說話?”
“有沒有一次和客戶談判,前面都挺順利,在要收尾的時候談崩了?”
“有沒有一次在公司開會,為一個問題爭論大吵,結果不歡而散?“
是不是大家都有經歷過這些不愉快的事情呢?有沒有被這些事情困擾過呢?
為什么一次小小的交談會發展為爭論,雞毛蒜皮的事情也會引起人群情激昂地發表態度? 因為現在的我們,更不傾向于妥協,更偏激,立場更鮮明,我們已經不太愿意去傾聽彼此,應該是說更自我了吧。但交談的要義就是平衡講述和傾聽,缺乏了傾聽,如何做到愉悅的交談呢?
另外,社會技術進步也在慢慢阻隔人們之間的交談,進而讓交談的能力進一步惡化。智能手機,全天候網絡,電腦,IPAD,都可以隨時拿在手里,或是擺在面前,我們的交流都可以通過它們完成,發消息,發語音,打電話等,而不是面對面的交談,那這樣如何能提高我們的交流技能呢?
下面為大家分享一段來自 Celeste Headlee 的TED演講《10 ?ways to have a better conversation》。Celeste Headlee有數十年主持,記者,播音歷經,而采訪經歷更是讓她對于如何更好與人溝通有了更深的洞察力 。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和吸收視頻里的精華,我們進行了一些提煉和更深度的解讀。關于怎樣更好的溝通,我們可以從這些行為上開始調整哦!
良好的溝通會讓人體驗到愉快。工作中高質量的溝通就不會讓人覺得交談是浪費時間,也不會感到無聊,更不會冒犯別人避免沖突,成為一次愉快的交談。
使用開放式問題來引導話題
你有沒有把聊天聊死的情況?如果有,肯定你是這樣提問的:”吃飯了么?“,別人多半會說”吃了“或”沒吃“,也許你問”今天忙么?“,你得到的回答可能就是”忙死了“或者”不忙“。但如果換成需要對方去描述的話題,那么你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例如”你為什么會這么想呢?“,”你當時的感覺怎么樣?”,“你看到的是什么情景?”,對方是了解情境的人,合適的問題可以引導出更多重要的信息,對于自己熟悉的內容,對方更愿意敞開心扉進行深入的交談。
把關注點放在聊天的對象身上
思維和話題都在當下,不要被談話前的事情或是將要發生的事情所干擾,和交談對象一起進入當下話題的情景中去。如果不想說了就停止這次交談,而不是一邊說著,腦袋里還在游歷上午和老板吵架的事情,或是晚上約會的事情。身在曹營心在漢是無論如何不行的,會讓對方覺得你不尊重他或者根本就是敷衍,任何一個人感到自己被敷衍總是很受傷吧?
表達欲太強而根本不給對方機會發言
每個人都是某一方面的專家,但我們交流時不應該有”專家說教“式的行為,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又不想留機會給別人回應爭論,反駁,一個人唱獨角戲是不是很無聊? 在工作交談中,和孩子溝通中,總是變著花樣不停的說,是不是好討嫌?不要一味的主導整個談話強迫性傳播自己的觀點,也盡量別重復自己的話,講真,你那樣會沒朋友的!
傾訴的人是需要你表達感同身受,而不是賣慘或比較
如果別人在說工作的困擾,你就不要吐槽自己的工作多么糟糕;如果對方在說自己的情感傷痛,你就不要就勢說你曾經的那些慘痛經歷。賣慘不好,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感受力也不一樣,只需表達感同身受就可以了。有人問史蒂芬·霍金, 他的智商是多少,他回答道:?“我不知道。拿智商 吹牛的人都是屌絲。”交談不是凸顯優越感的,這樣你被拉黑了別奇怪。
先做好傾聽者
真正的傾聽需要把自己放在一邊,把自己固有的個人觀點放一邊,這樣說話的人會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愿意打開心扉,講述他們的想法和觀點。如果你想學習新東西,這是個非常好的方法。 很多人以為多說才是表示有話聊,其實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更喜歡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去聽不感興趣的東西,我們需要強化自己的認同感,說話時,這一切都在掌控中,所以,這樣的交談,最后只不過變成了兩個人在同一個地方彼此嘰嘰咂咂的說著毫不相關的話。
總的來說,要獲得更好的交談,就要在過程中對他人產生興趣,引導他人敞開心扉,而不是自己獨占演講臺發表專家式言論。
其實我們都曾經有過很棒的,很愉快的交談,大家都有過。那種交談之后我們會感覺很享受,很受鼓舞,我們會認為自己和別人建立了真實的連接,了解了別人的真實想法,自己也完全得到了他人的理解。記住那種感覺,好好研究下這幾條建議,相信,那種感覺還會回來的。
大家如果對視頻內容有興趣也有一定的英語聽說能力,可以留言獲取視頻觀看,也歡迎與我們來一場愉快的“交談”哦,真正的學習就要做到現學現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