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越南回來那天,從峴港飛河內再飛北京,回北京還會在廣州中轉一次,在等待飛或者飛行中度過了超過16個小時,處在一種時常饑餓又沒有理想食物充饑的狀態。有一段飛機餐是雞肉米飯,打開錫箔紙見到白花花的米飯的時候,已經7天沒吃過米飯的我竟然產生一種莫名的鄉愁,然后把它們吃得精光。著陸在廣州的航站樓隔著玻璃看到遠遠的一家7-11的熟悉配色也暗自欣喜。
可是,回到學校睜開眼的第二天就被一種陌生感和準備答辯的匆忙包圍,對學校的食物莫名提不起興趣,只喝了咖啡,中午和晚上分別去燕南和桂林米粉點了兩碗粉,感到饑餓,并瘋狂思念越南街頭隨處可見的米粉、新鮮果汁和法棍。那種用前拿起半個小青檸擠在碗里、帶著清香的湯汁,那種5塊錢一杯任選新鮮水果并拌著當地產糖漿和煉乳的奶昔,那種剛烤出來的酥脆的夾著各種餡料的法棍……旅伴曾經到過越南,她把我的情緒和她自己的淡然比喻成“第一次談戀愛和談了一次的區別”,就當是這樣吧,覺得有必要記錄下這一周我們嘗試的食物。
首先不得不說說越南的米粉,越南語中有兩個詞指代它,Bún和Ph?,在越南街頭想來一碗米粉兒,看見這兩個詞就沒錯了。通常一碗米粉由肉湯、米粉、和一些添頭組成,菜名的規則是“做法+填料”,比較經典的是Bún后面跟牛肉(Bò)、雞肉(Gà)、蝸牛(Oc)。一次在峴港的時候饑腸轆轆,進了街頭小店,見招牌上Bún后面一個大括號,各種各樣的配料看得我們頭暈眼花又來不及一個個Google,就本著“選第一個準沒錯”的心態點了一個,端上來的是配炸魚餅的米粉,也很好吃,名字似乎是 cha ca。除了一大碗米粉,一齊端上來的還會有整整一大碗的青菜、豆芽,菜葉是各種各樣的香料,夾一些把它們埋到湯汁里燙一燙就好了。小吃店的桌上還會有小碟子,備小青檸三五顆,若喜歡酸酸的感覺,拿一顆擠汁入湯。還有裝著腌制胡蘿卜丁和洋蔥丁的小罐、自制紅辣椒醬小罐和蝦醬小罐,一次好奇嘗了個遍,每樣味道都很獨特。這幾樣小罐調料是我在峴港街頭見到的,其他地方或并不齊備。由于越南地形狹長,像中國的南北方口味之爭一樣,以河內代表的北方和以西貢代表的南方在選擇米粉時也有細微差別。在wiki上找到兩張圖作為南北方的典型代表,我個人的感覺是北方的湯汁偏帶著肉質的香濃,而越向南越偏甜口,有一沙茶醬的感覺。
米粉不僅可以做成湯粉,還可以蒸成米粉餅、配炸豆腐、炸內臟一起蘸蝦醬吃。那是我們到達河內的第一天,因為身上沒有越南盾現金,房東小姐姐請客。在公園走累了就走進路邊一家蒼蠅小館,低矮又發潮變舊的暗黃色小木桌和小矮圓凳,角落里油在鍋里噼啪跳躍,蒼蠅不時轉啊轉落到食物上,大家也就若無其事的揮一揮手。就是在這里我們吃到了這道Bún ??u m?m t?m。我學著姐姐的樣子,擠兩個青檸進碗里,用筷子飛快攪動,直到上面浮起了薄薄一層白沫,一碗聞來芳香卻又在嘴里發酵出酸臭的蝦醬就調好了。細細的米粉白花花縮作一團,豆腐被炸得焦黃,它們本身是索然無味的,但是搭配蝦醬卻自然有了一股“長沙臭豆腐”般曲徑通幽的味道。
第二難以忘懷的就是法棍夾一切了。越南語Bánh mì,販賣這種食物的小推車在越南街頭隨處可見,推車臺一角堆滿了菱形的、烤得咧開了嘴的法棍,上前去選好餡料,售賣者立刻從中拿起一個,另一手用小刀沿著邊緣“咯咧”一聲劃一道口子。最常規的底料有黃瓜、香料菜葉、各種奇異醬汁,再加雞蛋或者肉制品。我通常會選擇夾雞蛋,那種在小圓平底鍋上攤的蛋清、蛋黃剛好稍稍混合又生熟適當到不會輕易流淌的程度的柔軟熱乎的蛋。還吃到過夾粉腸的,是路邊隨處可見包成粽子形狀的香腸,切成菱形條狀夾入面包中,味道倒是一般。一個三明治的價格3-10塊人民幣不等,難忘的是,每次吃到的面包都是外酥里綿軟的,微微冒著熱氣的,不知道神奇的小推車是不是也有保鮮法棍的功能??傊?,可以說是實惠又讓人幸福的食物了。
被我的旅伴評為最好吃的是一種叫做Ph? cu?n的食物,類似腸粉,由蒸米皮卷青菜和牛肉制成,蘸調好的蒜汁醬料,十分美味。這只是越南式春卷的一種,后來到峴港的時候房東告訴我這種蒸米皮春卷只在河內(或北方)有。那晚我們還點了一道——其實是一盤青菜加少量西紅柿炒牛肉,可供選擇的主食有炒面或者蒸(炒)土豆。語言不通的我倆又本著“點前面的那個”的原則,結果上了炒面,然后我們眼巴巴看著隔壁桌的像菠蘿包一樣看起來軟糯又鮮黃的土豆,可惜當時實在吃不下第二份了。點菜的小哥一直在旁邊微笑地看著我倆……
既然說到了越南式春卷,就還要聊聊我吃到的另外兩種春卷。噢,不,其實是三種,我們還在Big C超市的熟食部買過炸春卷,不過和在中國吃到的味道相似。
一天我的旅伴在家里正在學習(是的),我一個人漫步在夜色籠罩的河內老街,于是逛到了一家豬耳朵春卷店,熱愛豬耳朵的我受到指引迷迷糊糊地走了進去。老板是一位漂亮姑娘,什么也沒說“啪”端上一盤豬耳朵,配一筐青菜葉、一碗調好的醬汁和一碟像塑料一樣的透明米皮。我:“???”在說了幾句英文表示自己是“外國人”之后,姑娘放下手里的活兒坐到我對面做示范。那一沓兒看起來薄薄的餅大概也是一種米皮,的確要像攆塑料袋一樣雙手抓住搓一搓,然后找到一個角剝下薄薄一層。一手把米皮攤在手心,夾一些菜葉(那一筐里大概有五、六種不同的葉子,香氣各不相同)、幾片豬耳朵,然后卷起來,盡量卷得緊實,蘸上醬汁食用。米皮像是硬度*3的冰糖葫蘆糖衣;豬耳朵外面包著一層像驢打滾兒最外層一樣的淡黃色淀粉,也許入油炸過;醬料味道酸甜又帶著蒜香……總之全無了Ph? cu?n的那種軟,豬耳朵咯吱咯吱,香料的葉子和最外的米皮都是脆而有韌性的,但蘸了汁的卷總有讓人停不下來的魔力。
再次見到春卷是在峴港,房東推薦一定要試試附近一家不錯的餐廳,推薦菜是一種pancake和春卷的結合,一人前往的我被這勇猛的菜量驚呆了。選擇了海鮮蛋卷,其他的不再多介紹,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米皮卷更加厚實,從塑料進階到了橡膠的質感,而蘸料是一種略帶甜頭的麻醬。做法與前一種類似,依舊以蔬菜打底,然后再夾半個蛋卷卷起來食用。
吃膩了米粉的我們有一天在芽莊逛市場的時候發現一家餐館異?;鸨哮喕疱?,于是特地前往。主打菜是把一整只煮得快要脫架的鴨子和湯汁作為鍋底,又有青菜、木耳和雞蛋面等配菜。比起鴨肉的鮮嫩,更為驚艷的是鮮濃又略甜的湯底,瓜分了將近半只鴨之后藏在鴨子內的填料一股腦兒散落出來,有花生、山藥小方塊、枸杞和大棗。香甜的湯真讓人上癮,最后兩個人快把一只鴨子吃完的時候瞥了鄰桌兩男兩女,菜量和我們基本相同,于是羞愧地摸摸肚子起身結賬。
青芒果沙拉,越南街頭有很多販賣青芒果的阿姨,一次走在街上覺得新奇就買了三個,結果整整背了一周還是又青又硬,回國前夕終于忍不住削皮吃掉,酸得牙痛。但是青芒果沙拉就另有一番滋味了,某晚房東的女友打包兩份沙拉來,于是四個人圍坐在小方桌旁。一份是青芒果魚干,另一份是青芒果豬肝,切得細長的芒果絲、酥脆細小的魚干,小方條狀的豬肝,淋了辣椒醬、類似醬油的醬汁,配上花生米碎粒。香辣酸甜俱備,開始辣得大口“咝咝”吸氣,猛灌礦泉水,嚼到最后魚干和豬肝的香甜又溢滿舌尖,加上芒果絲的酸酸甜甜,實在是跌宕起伏、欲罷不能。
越南街頭還可以見到掛著Chao的招牌,這就是粥鋪了。臨行前為了感謝房東,我們邀請她在房子附近的粥鋪吃午飯。越南的粥有些類似潮汕砂鍋粥,白粥可以選擇加入配料:雞肉、魚肉、蝦、內臟以及幾種的混合,上面可以撒一些香料的葉子。還可以點一牒炸油條,切成小碎塊埋入滾燙的粥里,據說中國的南方也有這種吃法。
現在想想當時沒能吃下糯米飯綠豆沙BBQ烤米餅真是后悔喲~還好沒錯過椰子甘蔗汁街頭咖啡和榴蓮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