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筆》是史鐵生長篇哲思抒情散文集。探索了人生一系列的問題。如何對待人生和命運?如何看待愛情和金錢?如何堅守理想與信仰?
全書分為六部分,以很多個小部分來細致地闡述這些重要的問題。這些于現(xiàn)今浮躁的人群來看也許有些飄渺,但實際上是最落地堅實,不可回避的問題。
史鐵生用他的智慧,與對生命的熱愛,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一頁頁為讀者講述他的思想光華,是這喧囂與虛偽遍布的世界中少有的真摯與用心。
這是他用了三年時間,在病床慢慢寫完的一本書。給了多少同樣身處迷茫艱難甚至絕望當中的人以啟示,也讓健康而庸碌的人敬服喟嘆。
他一生患病無數(shù),雙腿癱瘓,急性腎損傷,后發(fā)展轉成了尿毒癥,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床上,盯著透析器里自己的血液循環(huán)往復的生活。然而身體雖然病痛與殘疾,但不妨礙他有一個健全,堅實,優(yōu)秀的靈魂。
《病隙碎筆》與那些所謂的勵志雞湯有云泥之別,是一個智者和勇者的幽默坦誠的思想火花,也是他內心字字鏗鏘的信念。
面對疾病纏身,艱難痛苦又不便的生活。他說,命運就是人間戲劇所需要的各種角色,你是其中之一,不可隨意調換。
造物主的編排是上好的作品,矛盾和沖突是前提,人物性格境遇迥異,天壤之別,所以才精彩紛呈。
鮮紅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他心淡然。他設想自己將來的墓志銘,喜歡徐志摩《再別康橋》中那句,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
與徐志摩一個意氣風發(fā)的風流才子懷念大學校園不同,史鐵生是在病重認真思索人生往來何意。
人出生到死,不僅孤獨來去,活著的百年也基本都是孤獨的。得一知己何其不易。縱然有知己,也未必能天長地久陪伴。過一生輕輕地就好。不必去興風作浪,不必追求什么大展宏圖,但求無愧于心,但求活著的每一分鐘都知道自己真實想要的,對人生這個沒有實際回答的問題進行了最真誠的探索,那么死的時候,那些墓地,墓碑,花圈,挽聯(lián)都顯得虛浮可笑了。
記者問到他職業(yè),他笑說是生病,順便寫東西。48年一半時間用于生病。各種病成群結隊,相中了他。想必是因為他承受得起。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史鐵生有一位非常珍貴的友人就是周梅英。周梅英病重高燒不斷,水米難進,瘦的只剩一副骨架,腹部還在不斷潰爛,但他不呻吟,也不急著赴死。
這樣在病床一躺三年。從黑夜到白晝,連接起來的每一分鐘都那么漫長。史鐵生欽佩他的好友。
即使到那個境遇。也沒什么好抱怨的。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這是實情,孤苦無助,病痛纏身不算什么,每一分每一秒他們都篤定地接受命運和善待自己的思想。
人生如此,縱然凱撒大帝,也留不住最心愛的女人。英雄也罷美人也罷,最終黃土一抔,蹤跡也無。唯有一顆心,唯有自己的信念真實常駐,并可感染和幫助他人。
很多生病的人喜歡求神拜佛,因為實在痛苦難受,求醫(yī)問藥無救之時,求神也無可非議,在所難免,但是他卻不會為了生病而求神拜佛,關于信念,他這樣說,為求實惠,去燒香磕頭念誦,如同行賄。偏有那么多人大張旗鼓去佛門徇私舞弊。佛門清靜,一肚子委屈一疊賬單去難倒菩薩。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一種蝴蝶效應,是人性來自感情的回報。然而很多人終身以利益為重,潛移默化地將其變成賄賂,為來世的福,求于神明,與為今生之利去諂媚高官,意思是一樣的。
信仰需要誠摯的內心,否則便只是一場熱病。靈魂不死,是一個沒有被證實,也沒有被證偽的猜想。史鐵生認為不必去強行信仰或否認神明是否存在。然而裝神弄鬼,騙人錢財,自封神明,愚弄百姓,與信仰無關,都應該鏟除,這已不是信仰而是人道了。
生病也是人生體驗,甚至是別開生面的游歷。他說。人生得失皆有,苦樂相疊,你不能從中單單拿掉苦難。
這是他對生命的問卷,給出的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