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評估問題和意見時,一定更要把人與他所提出的見解分開。
前段時間,一位自媒體大咖去大學做演講,結果演講做完,學生很受傷。不少學生憤慨地指責該大咖“不尊重學生、傲慢、智商碾壓、炫耀”。到底怎么回事兒呢?
1
演講者談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的區別。
為了舉例,他臨時選中了一位學英語專業的學生。
他問學英語有沒有用?
自答“ 斷然沒用,除非你找到需要英語技能的就業方向 ”。
他繼續啟發學生,“有沒有工作特別需要英語能力?
“翻譯,口譯,導游,外貿...”
他接著說:“很好,這是方向,比如做翻譯分文學翻譯或專業翻譯,做文學翻譯你得文筆好吧?做專業翻譯你得學專業詞匯看專業文獻吧?”
“ 你有沒有做? ”
——不等同學詳細回答就繼續問,“如果做導游,你們要不要考導游證,那如何做一個好導游你是不是要去系統準備?甚至除了英語要學一些小語種?
如果你要做口譯,是不是要考口譯證書,順便積累口譯志愿者工作經驗?
如果你們做外貿,是不是得先了解什么是BTB,什么是BTC,這兩個區別很大,還得學很多外貿知識和商務溝通才能做?”
這一連串的連珠炮質疑是以這個英語學生為例,好像在質疑她,由于演講已經超時所以演講者沒給學生解釋的時間,直接自己把要說的話說完了。
2
我們回過頭來看這件事情,即使我對演講者非常非常喜歡,也非常認同他的演講內容,但這里我希望客觀地對該事情進行分析,不針對演講者本人。
演講者的本意只是想通過互動找個專業做案例,來發起話題,啟發思路、甚至“刺激”學生來說明“學生主動學習、 學習的框架的重要性”。
演講者想表達的觀點非常好,對學生來說實際上很受用。
不過很多學生根本接受不了,甚至極其憤怒,尤其是該英語學生。
“鄙視我們學校,鄙視我們專業,秀閱歷、智商碾壓、你上大學時知道這些嗎?“
3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演講者的表達方式不合適,沒有做到人事分離,所以學生感到自己被冒犯了。既然被冒犯了,下面你說什么也沒用。
什么是人事分離?
在評估問題和意見時,一定更要把人與他所提出的見解分開。
咨詢公司麥肯錫尤其重視“人事分離”,強調在評價問題時,應就事論事,要摒棄針對人的個人成見。即使沒有個人成見,不將人和事分開,也會給事情提出者以評價人甚至侮辱人的感覺。
在該演講事件中,演講者希望用英語專業同學的互動來發起主動學習、知識框架的分析思考。這名同學的作用是發起,發起話題!再接下來的分析的很多話會拓展的很開,會有反問、有批評,這些可能跟提問的同學并沒有切身的關系,而是泛指所有人的。所以,如果依然緊密圍繞該同學,她怎么會不感到冒犯呢?即使該同學不在意,整體來看,你把這同學的形象置于何地?
因此,當該同學提問完以后,如果你要拓展超出該同學的內容,需要及時強調、切斷與提問者的聯系。你不僅是說她了!
請她坐下,謝謝她的提問和回答,說明下面我們僅對這個話題怎樣怎樣。
4
團隊合作中也是同樣的道理。
在團隊解決問題時,團隊成員的多樣性會帶來不同的見解,而這往往有助于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但是,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問題本身,而是處理不同意見的方式。不過,難題往往在于每當我們提出一個想法和觀點時,就會受到它的束縛。一旦自己的觀點遭到小組的反對,我們可能會變得沖動并進行激烈的爭辯以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最好的辦法是說出自己的觀點,把問題本身和提出問題的人相分離,然后從正反兩面對觀點進行討論,重點關注積極的方面。
假設A提出了一個自己的觀點,團隊成員在討論該觀點時如果不能做到人事分離,反駁觀點的同時連帶著對提出者A進行反駁,甚至說出“你怎么會提出這樣的觀點“的時候,情況將非常糟糕:提出者可能會辯解,并且他的心態可能已經變了,他將與觀點共存亡,很難客觀地審視問題,接受他人意見;亦或者提問者職位低下,選擇不爭辯但心中有氣,下次他還敢提出觀點嗎?
這是團隊主導者尤其需要意識到的。
人事分離做的好,營造敢思考敢表達的氛圍很有利。
5
生活中也是一樣,任何的閑聊、交談,如果我們要就問題進行與提出者本人無關的討論,或者以該問題為契機拓展討論,要將提出問題的人與問題本身分離開,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促進討論效果的保障。
有一次,朋友問我,你是哪里人,
我說“我是福建人“。
于是他談到福建加工業,繼而談到了制造業,談到了創新。說福建人不懂創新,只知道做低端的模仿、復制,時刻不忘拉回主題“你是福建人”。其實我已經意識到他說的是整個中國的問題,而不是單純批評福建,更不是批評我,只是這些內容因“我是哪里人”而發起,所以他以為“點題”是好的。
我看的出來,所以我不生氣;換做他人,也許就急了。
說話的內容很重要,表達方式更重要。
你懂我,什么都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