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一度奉行硅谷創業模式,硅谷模式的特點是以大學或科研機構為中心,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或商品,形成高技術綜合體。
這種速度很快,這套方法也很“聰明”,硅谷由此創造了很多獨角獸企業。
然而,硅谷模式的弊病也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在這場疫情下,創業公司的增長受到了限制,甚至是業務停滯,很快就會陷入危機。
不可否認,硅谷模式是一種創新,反之,非硅谷模式是不是創新呢?
01.非硅谷模式
美國投資人埃里克斯·拉扎羅(Alex Lazarow)對硅谷很有研究,但是他還將目光投向了遠離硅谷的地方,比如說亞非拉地區新興經濟體的主要城市,像印尼的雅加達、肯尼亞的內羅畢、巴西的圣保羅等等。
這些地方經濟不發達,人才遠遠比不上知名的國際都市,融資更是難上加難,但是這些地方同樣孕育出了獨角獸公司。
經過調查,他發現這些公司“不走尋常路”,大膽創新,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他稱之為“非硅谷模式”。
就拿手機地圖來說,很多路癡再也不用擔心迷路了。可是我們想不到的是在貧民窟、棚戶區或老城區,狹窄的街巷根本沒有名稱,沒有門牌號,就算你打開地圖,也摸不著北。
一個叫OkHi的肯尼亞創新企業就有一個特別的解決方法。
它會給用戶發送一個詳細的“找路指南”,包括一個GPS定位、一系列實景照片,還有一段文字描述。你先到GPS定位的位置,再通過文字描述,結合實景照片,最終找到正確的地方。
雖然這個方法并沒有涉及高大上的前沿科技,卻幫助人們快速找準位置。
非硅谷創業模式無關前沿的高新科技,而是立足于現有的服務做優化升級。
他們也不像硅谷那樣先燒錢占領市場,再考慮盈利,而是一開始就要獲利。
關于人才匱乏的問題,他們也另辟蹊徑,一是建立分散式辦公體系,鼓勵遠距離協作。二是和當地學校合作,培養專屬人才庫。
也許你會詫異:這也是一種創新嗎?
我們習慣了去關注硅谷的光芒萬丈,也習慣性地認為創新就是超出想象,和硅谷模式相反的,我們很難意識到這也是一種創新。
其實,這源于我們的思維限制。
02.打破聯想壁壘
趙周老師在《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中提到過一個故事。
帶家里的老人去必勝客吃披薩,老人家是第一次見披薩,不以為然:“這不就是家里那種肉蓋大餅嘛!這跟肉夾饃很像啊!”
用“舊知”來附會“新知”,把新生事物跟舊有的思想聯系到一起,這就是固有的聯想壁壘在作祟。
達爾文進行環球航行時,他從加拉帕戈斯群島收集了大量的鳥類標本。
因為他這次航行的目的是進行地質研究,而不是鳥類研究,所以一回到倫敦把這些少量的鳥類標本送到約翰古爾德那里,他是當時有名的動物學家。
六天之后,達爾文收到了回復,古爾德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標本里的每只鳥都屬于不同的亞洲,而且來自不同的島嶼。
然而,達爾文對此提出了懷疑,他發現這些雀鳥的喙都不一樣,他大膽假設:這些鳥被隔離在不同的島嶼中,屬于同一個亞洲的鳥有可能分化成兩種,甚至說多個種類。
正是這個大膽的想法奠定了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引發了一場認知革命。
固然,古爾德的專業知識更加豐富,但是在進行歸類的時候,卻全部遵從嚴格的分類原則,陷入了思維的壁壘。
如何打破思維的壁壘呢?
全球著名咨詢大師、企業家、作家弗朗斯·約翰松在《思維不設限》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他提出了“交叉思維”的概念,提倡培養多元化思維方式,并將這種方式自覺地引入到職業、團體及個人的生活當中,不斷提升思考能力,讓富有創意的想法變成可落地執行的方案策略。
所謂“交叉思維”,作者給出了一個簡單定義——在思想、觀念和文化的交匯點上爆發出靈感。
簡單來說就是跨界創新。
不同領域、學科、文化的人經互相交流,在交叉點上進行聯系,產生一些新想法的現象。
比如說大文豪蘇軾,不僅寫得好文好詞好書法,還發明了美食,創造釀酒工藝,還有水利工程師、建筑師、農林專家的斜杠身份,妥妥的跨界達人。
03.輕松跨界創新
跨界創新的關鍵在于掌握大量的知識,培養多元化思維模式。
問題是,知識浩如煙海,生命不過數十載,有限的生命如何超越無限的時空?
書中也為我們提供了尋找非凡多元化思考的三種路徑。
1、對世界充滿好奇
因為對生命的好奇,愛迪生自己孵小雞;
因為對蘋果的好奇,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
因為對鳥類的好奇,萊特兄弟有了飛上天空的夢想;
因為對軟件程序的好奇,比爾蓋茨為首部商用微型電腦ALtait編出了Basic語言軟件。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好奇心日漸消退。
記得一部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問這個圓像什么?
幼兒園里的孩子講出了幾十種;小學學生講出十幾種;中學生講出八九種;大學生講出二三種。
是我們越學越無知了嗎?還是我們越學越不敢想象了呢?
愛因斯坦曾說過:“我沒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是保持了我持續不斷的好奇心。”
他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保持好奇心,就是保持創新的源泉。
2、擅于和不同類型的群體打交道
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繁榮盛況,與美第奇家族密不可分。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美第奇銀行家族就曾經資助過在各學科領域中創新的人,使得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思維創造出驚人的成就,居住在這所城市里面,他們得以互相了解對方,彼此相互學習,從而打破了不同學科、不同文化之間的壁壘。
美第奇家族就像是一個鏈條,將藝術、哲學、政治等領域的人才匯聚一堂,由此開創了文藝復興的時代。
跨界創新造就了一個時代,也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組織的活力。
眾所周知,最富于創新精神的當屬蘋果公司,喬布斯把蘋果的產品幾乎打造成了藝術品。
在他帶領的開發團隊中,不僅僅有工程師,更有音樂家、詩人等藝術家,甚至還有動物學家和歷史學家。
喬布斯還常常帶領員工去看藝術展,蘋果公司的精英們,不僅有工程師的卓絕才能,也有藝術家的強大創造力。
他認為人們只靠盯住一件東西冥思苦想并不能帶來思維上的突破,一個多元組織里一個人才更有可能出現獨特的想法,才可以激發創造力。
不同的文化、種族、地理區域、身份、背景、態度、立場、年齡以及性別等方面,形成了人與人的差異。
具體到個人來說,職業生涯多元化也能帶來的跨界創新。
我們都知道著名導演張藝謀,拍攝過《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商業大片。
我們不知道的是,他于1968年初中畢業后就在陜西乾縣農村插隊勞動,又在棉廠當做工人。
十年后,才有機會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學習攝影,他的前半生幾乎是默默無聞。
1987年,一部《紅高粱》問世,廣獲贊譽,他才從實現了從演員到導演的成功轉型。
如果不是插隊、工人、攝影、演員的多元化職業經歷,也許我們就看不到這一部頌揚中華民族激揚奮進的經典影片。
但是,實際工作中,我們或許并不習慣和一群多元化的人一起共事,畢竟人們更喜歡和自己相似的人。
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克服個人主觀情感,培養海納百川的開放心態,增加與各種類型人物打交道的機會。
3、不斷提升自己的聯想能力
作者告訴我們:想要產生多元思維,必須增加隨機組合產生的機會。
如果說增加隨機組合出現的次數是產生多元化思考的核心,那么自覺地把隨機概念引入到我們的思考模型中就是十分正確的做法。
比如說愛倫坡,在他寫下一部小說故事情節的時候,他會從詞典里隨機調出兩三個詞,并嘗試把它們連在一起。
如果成功,他就開始寫作,否則他會繼續挑出三個詞,再做一次嘗試。
這種獵取交叉點的方法,也被稱作是“思維漫步”。
在工作中,頭腦風暴法就是一種訓練集體創新思維的好方法。
一群人聚在一起,圍繞某個話題,各抒己見。大家解放頭腦,不去評判他人,可以不按套路出牌,也可以在他人的想法之外繼續延伸,想法越多越好,創意的解決方案最終會應運而生。
在廣告界,跨界營銷的例子更是層出不窮,不斷挑戰我們的想象力。
最讓我驚嘆的是路虎與國家地理的合作,推出了要怎么證明我存在廣告。
與平常絢麗刺眼的廣告不同,這一支廣告展示了國家地理探索六大地形:奇異末路、紅巖賽道、死亡之海、雪白之境、綠色凈土、奇絕孤峰。
在唯美的畫面中,路虎一路馳騁,無形之中展示了其超強的性能。
最讓我折服的是歐萊雅的一款防水睫毛膏廣告,他們邀請100位女性用歐萊雅防水睫毛膏化了眼妝。每人拍了一張照片之后就開始看電影,195分鐘的電影里有162分鐘觀眾的哭戲。
電影結束后,再次拍照,然后進行前后對比。
歐萊雅說,他們的防水睫毛膏能抵御的除了162分鐘的淚水,還有一次別離。
他們把看電影當成重點,卻發現睫毛膏才是焦點,最終巧妙戳中了痛點。?
04.結語
靈光一閃、靈感乍現的偶然性創新也許可遇不可求。
但是我們可以打破思維的壁壘,學習跨界創新。
思維不設限,創意無邊界。
當思想立足于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文化的交叉點上,我們將現有的各種概念聯系在一起,就可以組成大量不同凡響的新想法,從而實現人生的躍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