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算最好的告別?

7月份讀了一本書《最好的告別》。書中阿圖醫生以一個醫生的視角,講述了人們一步步衰老的過程:從三十歲開始,心臟的泵血峰值逐年下降,人們跑步的長度和速度都趕不上過去;四十歲左右,肌肉的質量和力量開始走下坡路;五十歲開始,骨頭以每年1%的速度丟失骨密度;七十歲的時候,大腦灰質丟失使頭顱空出差不多2.5厘米空間,所以老年人在頭部受到撞擊之后,會很容易發生顱內出血;八十歲時,我們會丟失25%-50%的肌肉;大腦的處理速度在四十歲之前就開始降低,到八十五歲,40%的人都患有教科書所定義的老年癡呆。皮膚細胞內部清潔廢物的機制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慢慢失效,殘渣聚集,成為黃棕色的老年斑,眼睛的晶狀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彈性會逐漸降低。一個六十歲的健康人視網膜接收到的光線僅為一個二十歲年輕人的三分之一。

人之衰老如同一個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起初是端坐在沙發上,興高采烈,精力充沛;然后慢慢靠在沙發背上,尋求一個最舒服的姿勢;慢慢的,腿開始要搭在茶幾上或者凳子上;再然后,干脆整個人陷進了沙發里。衰老也是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日積月累,慢慢的改變一個人,引導著人告別這個世界。

人終有一死,如何舒服體面的離開是一門學問,如何正視身邊人的離開更是一門需要提前學習的學科。

《最后的告別》告訴我們醫療有其局限性,醫學的不斷發展,可以將病人的身體切開,插入管子,接上機器,源源不斷的輸送營養和藥物,使病人的生命得以延緩,也或者是加速死亡的進程。病人在病床上不能說話不能動,血管里流淌著化學藥物,身上插滿了密密麻麻的管子,這一切,足以令尊嚴幻滅。作者認為醫療救助的目的應該是讓人回歸有意義和有質量的生活:“要使老年人的生活變得更好,需要抵制干預,修復和控制的沖動”。幸福和尊嚴是人的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標,如果救助不能讓人自身覺得幸福,應該選擇適度的放棄。

人的一生看似漫長,其實也就短短幾十年,我們屬于自然的一部分,終究也將歸于自然。想明白這些問題,我們或許可以更加善待這具暫時屬于我們的身體,謝謝身體在這幾十年內的辛勤工作。這些毛發,這些血肉,這些經絡,源于自然,最終會慢慢幻滅,歸于萬物。

多么微小的人類,我們應該更謙卑,因為自然的最高力量值得敬畏。我們也應該活得更恣意,因為人生這么短,告別那么近,我們需要活得有意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