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源動力
2016-01-12 感性
閱讀,時而糾結萬狀,如同亂麻一團;時而清新無限,宛若安坐于林中溪邊。若將前者視作折磨,后者無疑是享受了。若將讀書熬成苦差事,其境損矣!
閱讀的清醒與昏雜,雖與書的種類、風格、內容相關,卻更與預設目的極有干系。這是我讀書經歷感悟出的“閱讀目的預設論”。不一樣的預設,影響閱讀的滋味,繼而影響閱讀的心境。我將目的視作為動力,而終生快樂閱讀無疑是需要一股持續汩汩涌出的源動力的。
籠統說來,預設目的可為三類:研究型,知識型,休閑型。發因不同,感受自然不同。不一樣的預設將閱讀推入不一樣的心境軌道。就拿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來說吧,研究型旨在對一個時代的書生及社會背景和意義拿出一個理論的論述;知識型,通過閱讀積累對一個時代的文人群體的了解;休閑型,或消遣型,視江湖中讀書人之怪現象為茶余飯后的點心,說笑一樂而已。貧苦人家的天才畫童王冕,因中舉而痰迷心竅、頓發癲狂的范進,還有他那個屠夫老丈人的一巴掌,皆為百說不厭的經典趣事。真正的讀書,實質上該是一種心境。
就個人信念而言,閱讀首先該是快樂愉悅,其次順帶長點見識。若此,世人皆會愛上閱讀,不愛讀書是沒有道理的。有誰會拒絕快樂愉悅呢?順帶著長見識,便無心累身乏可言。我一直相信天地是講規律的,凡違背規律者難以為繼。故,跟閱讀相關的幾個因素,決不能顛倒著來,否則就做不好閱讀這件事。
如同出行旅游,將開心快樂歡喜作為頭一要素,一路上便可領略天地山水、風土人情、奇形異狀。享受之余還立志成為地理學家、人文學家,那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徐霞客便是一例。讀大學時,去江陰馬鎮看望姑媽,她家后面就是霞客堂,很簡陋的老宅子。聽當地人說,霞客就愛游山玩水,或可叫做不事正業,順帶玩點筆墨,一不小心成就了一代宗師。
看來,大凡領域中的大家,大概生來就對這一行有格外的喜好。不顧及喜好愉悅,要想在領域中有所建樹,想想也難。讀書也是這樣的。為了成為專家而讀,想著也苦;懷揣著歡喜讀書,想著也樂。故而,歡喜愉悅才是做成任何事情的源動力。
時常有為人之父母的年輕朋友問,孩子該讀什么書?還說孩子到了書店,盡挑一些讓爸媽覺得不著邊的書。于是反問,你覺得一個五歲大的孩子讀什么書才是著邊的?說不著邊的家長自己也說不清楚什么是著邊的。這是問題所在。這個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的問題。有幾個家長對孩子讀書的事情認真考慮過?孩子挑的書,爸媽覺得不合適;家長挑的書,孩子又不喜歡。孩子選書,依本性出發;家長選書,順功利而為。前者偏自然,合興趣;后者目的性過強。若處置不當,極易沖突,結果不歡而歸。
我對此類情況的建議通常是尊重孩子的意愿,順應孩子的興趣,只要內容不過于離譜或可能傷害兒童身心健康,其余都不重要。唯一關鍵的是孩子喜歡把購買的書捧在手里。愛不釋手的書,必定是孩子懷著無比興趣閱讀的書。這比其他什么都要緊。關于這一點,我曾撰文一篇《歡喜勝過理解》。將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不顧其童真興趣,披著愛的外衣,無意地剝奪其對書本、對讀書求知的興趣,沒有什么行為比這更加愚蠢的了。
常有朋友羨慕我現如今的讀書方法。尤其是與曾經為了做學問、搞科研的閱讀日子相比,想到那種味同嚼蠟,當下的閱讀實在悅己悅心。這是不預設目標的閱讀,或者,假如有的話,也全憑著興趣行事。興趣所致,眼光所趨,心境所系。如此讀書的格調勝似閑云悠游,總承載著興趣與歡喜。雖說是以非科研型為閱讀形態,皆憑著背后的興趣與歡愉,倒也能觸景生情地涂鴉出些許悅己悅人、感人動己的小文。我想,這便是快樂閱讀的源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