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有集體人格?
集體就是一堆角色。為什么孔子對中華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人,因為他給這個民族寫了角色說明書。君臣、父子、夫婦。你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角色訓練,好孩子,好學生,好公民。
集體人格的形成有五個關鍵動作:1、確定目標。2、建立恐懼的邊界。3、放入清晰的標的。4、給予紅利,產生路徑依賴。5、不斷重復。
教育是反人性的。教育是按照對社會的美好期待來教育你,是理想化的。被傳頌的都是現實中不會發生的。所以,集體人格的訓練是為了便于管理,使社會成為管理者想成為的樣子。
微信之父張小龍認為:好的用戶體驗,目標就是做到自然。就是找到用戶去角色化的真實需求,滿足他。除非你的產品本身就是投放給有共同集體人格的人群。
有人曾經對中國各省人的性格氣質,做過總結:北京人 局氣,上海人 精氣,重慶人 烈氣,江蘇人 才氣,山東人 義氣。這就是地域的集體人格,從小被影響教育出來的,被定義為角色特征。
對于角色,還有一個很贊的例子:一只白殼的寄居蟹死了,過了幾天,這個白殼又在缸里移動起來,原來其他寄居蟹鉆了進去,套著這個白殼繼續生活下去。生活中,你認識的一些人,王總、張局。其實你根本不認識他,你認識的只是他的殼,他的角色而已。
如何與對方去角色化交流?
一是,要真誠,讓交流成為一種平等的關系,這樣雙方都能放松。二是,了解自己的角色語言和行為,在交流中盡量避免,你進入角色,對方的防御意識會立刻啟動。三是,不帶敵意的拒絕和否定,并給對方建議,內疚也是一種敵意,一定你有內疚感,對方也會啟動防御意識。消除內疚感有一個方法是把自己的利益底線放在第一位,以上都可以,以下都不可以,沒有中間地帶。四是,絕不超過自己的努力邊界。我做出了幫助你的努力,你也要努力接受幫助。我伸出橄欖枝,你不接,我不會幫你接;我伸出橄欖枝,你不接,我不能伸著等你接;好意圖不代表有好結果,只要問心無愧,結果隨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