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群中掀起了閱讀潮,有很多讀書的APP,有書、微信讀書、掌閱iReader等,還有很多收費讀書會例如樊登讀書會、熊貓學院等等,而且考慮到忙碌的蕓蕓眾生讀太受環境限制,有拆書幫幫著拆解再配有音頻,可以隨時“讀”。真是前所未有的方便。同時為了與惰性作斗爭大家紛紛組群打卡閱讀,或收取一定的費用,多次完不成任務者踢之,總歸為了能促進參與者的積極性打敗懈怠,不同的群有不同的要求。
喜歡讀書的我當然欣欣然的加入其中。有書一周一本書,有一半是讀過的,一個月下來依然感到的是匆忙,例如當時五月學的一本《溝通的藝術》覺得很贊,很受啟發,可是現在回想卻腦海空空,自己也很意外。雖然我讀了不少書,可真正留下的有多少改變我的有多少?浮躁,是浮躁惹的禍嗎?一年52本書,能留下的有幾本,我發現我可能完整的一本也留不下來。怎能不困惑?當有小伙伴邀請一年100本書時,我更困惑了。這是互聯網的速度嗎?我是如此的落伍?當看到還有一天一本書時,我驚呆了。忍不住說了句,我喜歡精讀。回答是要速讀提煉出精華,列出知行去實踐改變更重要。于是我看著他們精進著,似乎很帶勁,貌似有道理,最近也嘗試,可是每天都有新的行為改變計劃,忙忙碌碌的忘了最初的行。
日本行動派導師古川武士先生,其培養習慣的原則是一次就專心培養一個,至少21天。也就是說對于行來語,不可能如知般日日上新,需反復實踐打磨。知與行之間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當二者合一方可達到至善之地。而快速地閱讀往往使我們淺嘗輒止了。我的困惑的解了,原是我需要慢下來。古人云的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便是在行中不斷驗證反思的過程中,反復精讀真正讀明白,不遺漏任何重點信息,吃透文章解其精髓。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概是此意。也就是我還需要精讀熟讀。李笑來老師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絕大多數人就是做不到只字不差的閱讀,所以學習能力差。因為在沒讀明白的情況下錯誤地以為自己讀明白了,聽話一定也會遺漏重點,表達當然也不例外。關鍵吃了如此的大虧,還不自知。
想想挺有趣,其實當學生時不就是精選少量大量反復打下堅實的基本功。能力的培養知識的深入那個離得開反復強化?道理其實很簡單簡單到你都覺察不到。可是失去卻很容易,在大量的碎片化閱讀中,我們失去了精讀慢讀的能力越來越沒有耐心,盲目追求多,在躁中迷失了。
最近流行正念的力量,不就是如此嗎,閱讀就是閱讀,活在在當下只字不差的閱讀,在正念力量的加持下了其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