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晚給兒子蒸雞蛋,切胡蘿卜丁的時候,我先豎著切片,切完片之后,便像剁肉那樣來回剁,最后剁成不規則的各種小丁。毫無章法的亂剁,蘿卜丁自然有大有小,品相十分不好。
我突然想起,從兒子八個月時另起爐灶做飯,到現在快一年了,廚藝長了,可是刀工絲毫沒有長進啊!就這樣的切菜水平,執掌餐桌肯定不行啊!
300多天,每天2頓,每頓最少2樣蔬菜,這樣算來,少說也切了1000次菜了,刀工仍舊跟最開始進廚房的時候一樣,“成果”慘不忍睹。做的菜只能喂喂孩子,根本上不了席面。
究其原因,一開始切菜就沒有使用正確的方法。仔細想想,我切丁是這樣切,切菜也是這樣的切,就這樣錯誤地重復了上千次,成品還是跟最初的時候一樣,唯一不同之處就是速度快了。如果一開始我選擇了正確的刀法,加上這么久的練習,切出來的蘿卜不敢說非常漂亮,一定也拿得出手了吧!
這件事真是讓人細思極恐。從切菜這件簡單的小事說起,如果我們的讀書、寫作一開始就沒有選擇正確的方法,那么我們堅持一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最后的結果好的話是繞著原點踏步,壞的話可能背道而馳。
02
我參加過三次高考,依舊沒有考上理想大學,我甚至想過再復讀一年。那時候,我的毅力和堅持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大家都認為我是個“有志氣”的人。我喝著各種雞湯,認為只要肯付出,人生肯定會有所得。可是殘酷的現實并沒有回報給我想要的結果。
很慶幸,我沒有再去復讀。那天我回到母校,坐在教室聽高三老師講課的時候,突然意識到即便我堅持十年,結果仍舊是一樣的。當時的我一直以來認為我沒有考上的原因是不夠努力,所以三年來我一年比一年努力,可是結果呢?只是每年比前一年多十幾分而已。
其實,我是用錯了方法。
文綜的復習,我總是背概念、背原因、背意義……各種背課文,卻從來沒有用過思考,沒有透過事件去分析背后的實質;每道題在我眼里都是新題,我根本不去深究它與之前做錯的題有何聯系;遇到不會做的題目,我總是跳著走,卻從沒有下功夫把它克服。
如今看來,我的高考復習,只是一天天機械地重復。這樣的重復,即便重復上萬次,也帶不來質的飛躍,除了讓你大腦負責這一段的回路更暢通一點,別無用處。打通不了新的回路,建立不了新的鏈接,重復只不過是白費力氣。
03
我之前有一個同事,從事某一項工作20余年。一次,我把相同的工作分派給他。散會后他來找我,問我具體做法。我笑著說:我只是個新手,您做了這么久,經驗比我豐富得多。應該是我請教您才對啊!他搖了搖頭說:之前每次分派任務都是告知具體操作方法的,您不告訴我方法,我怎么知道怎么做?
后來,我了解到,這位工作了20余年的老同志,之所以一直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且從未有過升遷,原因是他只會按照具體操作方法執行。
比如,你給他一個標準,他就完全按照標準進行“一刀切”;你給他具體方案,他就一絲不茍按照方案執行;他就像一個機器人一樣,完全按照上級的指令辦事,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就會請示領導。
這樣的人,工作確實兢兢業業,幾十年如一日奮戰在崗位上,可是對領導來說也沒什么用處啊。作為下屬不僅要多請示匯報,按要求辦事,還要學會諫言諫策,當好“智囊團”。一味地服從,即便從事工作時間再久,仍舊不能獨當一面。
這讓我突然想到,如果寫作者只是一味跟風迎合,不思考自己的寫作風格,不打造自己的“名片”,有一天一個很好的機會放在面前,他會不會因為沒有自己的“特色”而錯失良機呢!
04
堅持,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誰也不希望自己所有的努力到頭來都是白費力氣,我們拼命說服自己,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我們強迫自己不去想萬一方法錯了的后果;我們用大碗大碗的“雞湯”安撫自己想要跳脫的心,可是這樣的堅持,一定會帶來好結果嗎?
別人告訴我們,我們的努力終將美好,我們幻想著美好的那一天的到來,可是,它真的在前方等待著我們嗎?還是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呢?
方法不對,再多的堅持也是枉費。就如我切菜,不按正確的方法,重復成千上萬次也切不出完美的作品;就像我高考,一味機械重復,根本不會思考,即使再考十年,結果也是枉然;就像我同事,只會按照標準做事,不反思、不總結、不創新,一輩子只能在混死在一個崗位。
我們的寫作也是這樣。如果我們沒有以正確的方式開始,不總結自己文章的優劣,不回顧寫作的方法,不反思編輯和讀者給我們的反饋,不敢于創新和試錯,不建立自己的核心寫作體系,機械重復昨天的思考,這樣的日更,恐怕再寫十年,也很難有多大的成績。
所以,在堅持的路上,還是需要時時審視自己的方法。方法不對,果斷拋棄!不要輕易相信“一萬個小時”的堅持理論,建立在錯誤方法上的堅持,永遠也換不來成功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