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公共交通并不發達,大概是由于地廣人稀和私家車的普及程度較高。但在?人口相對密集的大城市,特別是建有大學的地區,公交車卻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中,殘疾人專座是一個很顯眼的細節。基本上,車廂前三分之一是預留給殘疾人的座位。座椅上方有著大大的藍底標識,用白色線條勾勒出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人。標識旁邊或上方大抵寫著“殘疾人專座”之類的文字。
我第一次在這里坐公交車時,根本沒有注意到這個標識。上車后,發現靠近前半車廂的座椅區空間更大,便不假思索地便坐在了前面的座椅上。看到別的人上車后習慣性地往后排走,我感到奇怪,他們怎么都舍近求遠呢?中間經過一站地時,上來一位老人,檢票后坐在我旁邊。我一下子注意到了車窗旁的藍色標識。臉上倏地發熱了。于是,默默地走到后排坐了下來。
原來,別人可不比我傻,知道前面的座位舒服,空間大、靠近車門,但是為了方便更有需要的人,主動坐到了后面。從此以后,我每次乘公交車也都主動走到靠后面的座位上。
有好多次,我看到有殘疾人坐著手推輪椅或電動輪椅單獨搭乘公交車。第一次遇見時,心下暗想:這怎么上車呢?需要等會兒我下車和其他人幫助他嗎?我是去幫忙抬人、還是去幫忙抬輪椅呢?……
正在我心里嘀咕的時候,公交車停了下來。車門打開后,并沒有人立即上車。只見車門口的方形踏板整體外伸、緩緩降落到和地面等高的位置。待方形踏板停妥后,司機從駕駛座上起身,走到輪椅專用座位旁,躬身合上座椅。這位殘疾人則慢慢地上了踏板,在自助檢票機前刷了票,調整方向,沿著走廊向前,停在專用座位處。這時,司機蹲下來從座椅下方拉出兩條結實的軟鋼繩,用繩端的鋼鉤分別固定住輪椅的兩個后輪。完成后,起身和輪椅上的男士說聲,“可以啦!”便又繼續回到駕駛座上坐下。
其他排隊的人就這么在車下一直等著。待司機重又在座位上坐定后,收回門口的方形踏板,他們才陸續上車檢票入座。
待那位殘疾人下車時,也是相似的程序:開車門、踏板降低至地面高度,司機走到輪椅旁、幫忙松開鉤繩。等輪椅離開后,踏板又重新收回,其他乘客方上車下車。
那一次,我回頭透過車窗望向那位殘疾人的背影,他的輪椅穩穩地行進在人行道上,逐漸淡出我的視線,一時間竟有一種感動涌上心頭。除了高速公路外的絕大多數馬路都有人行道,每輛公交車也都帶有方便殘疾人乘輪椅用車的設計。想必,他一個人外出辦點小事也不至于感覺太危險或手足無措。同時又不禁感嘆,電動輪椅的尺寸和轉向設計既要能滿足體型較大的人士需求、又需要配合好公交車內的空間設計,一切都恰到好處。
我以為只有密歇根的公交車才有這樣的設計。等到了東部、西部、南部的不同地區,發現那些城市的公交車也都帶有這樣的設計。
從此,那個代表“殘疾人專用”的藍色標識在我眼中就變得越來越醒目了。市內包括醫院、超市、學校、教堂等幾乎所有公共場所的停車場,最方便的出入口位置的停車位上都帶有藍底標識。幾乎每次去超市我都會遇到坐著輪椅采購的顧客,他們使用的購物車也是專門設計的。
一個不起眼的舉動、一個小小的細節設計,在普通人眼中看來或許不算什么,但卻能為殘疾人、老年人提供很大的便利。我想起在國內乘坐公交車的體驗。有些車輛前排的座椅雖然也是縱向設計,留出了較大的空間,但不知為何座椅卻設置在一個高臺上。如果這些座椅是為殘疾人和老年人預留的,怕是更不方便了。
我過去在國內也從未見過坐輪椅的殘疾人乘坐公交車。好像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是健全人,并沒幾個殘疾人似的。然而,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我國殘疾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6.34%。
因為身體的限制,他們大多不能自由外出,不能到超市在貨架間挑選食物、不能去商場在試衣間試衣服、也不能享受公園的青草和鮮花;他們大多對家人有更多的依賴,為自己的缺陷而感覺無能與壓抑。公共生活若不能提供足夠的便利,他們外出后將遇到的種種障礙只會讓自己在他人面前更覺尷尬。
我又想起那位癱瘓的殘疾人坐著電動輪椅使用公交車的情景,他只有右手還可以活動。雖然他的生活已經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但至少他還能走在人群里,還能感到自己仍在社會生活中,并沒有被完全排擠在外。
但愿,每個人都能把那個藍色標識畫進心里。這樣,當人們投身于各行各業時,將在各個領域帶來一點點微小的改變。而這些微小的改變匯聚起來,對整個社會文明來說,就是明顯的進步;對殘疾人來說,就能帶來生活上幸福的改觀。
(365日無戒日更營,第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