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背景分析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倡導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要“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藝術的魅力”一組中的文言文。它講述了伯牙、子期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文章語言凝練,音韻優美。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雖只5句,卻跌宕起伏,蕩氣回腸,章法奇美。第1句總起,一個善鼓、一個善聽,是成為“知音”的基礎;第2-4句順承,一個所念,一個必得之,是“知音”的境界;第5句轉接,一個“死”,一個“絕弦”,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義。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接觸了簡單的文言文,基本上能字字要準地讀簡短的文言文,但還不能讀出其中的節奏和韻味;大體能明白故事講了什么,但要感受伯牙和子期千古傳奇的“知音”情,體會語言的凝練、優美,章法的匠心獨具,還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節奏有韻味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了解故事的內容,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悟“知音”文化。
3.體會語言的凝練優美,章法結構的嚴謹奇美。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有節奏有韻味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故事的內容,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悟“知音”文化。
教學難點:體會語言的凝練優美,章法結構的嚴謹奇美。
三、教學過程與教學資源設計
【教學資源】
1.多媒體課件
2.課文插圖
對此開展教學設計如下教學環節:
一、導讀題——未成曲調先有情
二、練讀文——抑揚頓挫品音韻
三、品讀“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感知“琴”——千里知音一“琴”牽
(二)感悟“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四、悟讀“痛”——摔斷瑤琴鳳尾寒
五、誦讀文——此曲只應天上有
【教學過程】
一、導讀題——未成曲調先有情
師:高年級的同學,已經能自主預學了。打開樂學單,誰來讀讀前兩行的四字詞語?(課件出示樂學單)
? ? ? ? ?預 學 單
一、我能讀詞語,想畫面。
? ? ? ? 氣勢磅礴 ?崇山峻嶺 ?層巒疊嶂
? ? ? ? 群山巍峨 ?高聳入云 ?巍峨高大
? ? ? ? 洪流滾滾 ?奔流不息 ?一瀉千里
? ? ? ? 氣象萬千 ?浩浩蕩蕩 ?濁浪滔滔
我發現前兩行的四字詞都是寫 ? ? ?的;后兩行的四字詞都是寫 ? ? ? ?。
生1:氣勢磅礴 崇山峻嶺 層巒疊嶂 群山巍峨 ?高聳入云 巍峨高大
師:說說你的發現。
生2:我發現這些四字詞語都是關于山的。
生3:我發現這些詞語描寫的山都很雄偉。
師:第二行,一齊來。
生:洪流滾滾 ?奔流不息 一瀉千里 氣象萬千 ?浩浩蕩蕩 ?濁浪滔滔
師:繼續談談發現。
生:這些詞語都是寫很有氣勢的水。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擅長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學藝術是相通的,同樣是寄情抒懷,文人用文字,畫家擅長用——
生:色彩。
師:歌唱家擅長用——
生:歌聲。
師:演奏家擅長用——
生:樂器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就與藝術有關。(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圖”,配樂)
師:讓我們走進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們看到的這幅畫叫——“伯牙鼓琴圖”。誰能根據預學查找的資料,分別介紹這兩個人?
生:穿長袍的是俞伯牙,穿布衫的是鐘子期。因為古代穿長袍的是貴族。
生:短衫的是鐘子期,他是一個打柴的樵夫,喜歡音樂。
生:俞伯牙是晉國很有名的琴師。
師:正如大家說的,圖中這位入神彈琴的,一身長袍,羽扇綸巾,他是晉國的上大夫——俞伯牙(板書);這位凝神聽琴的,青布包頭,兩截布衫,他是楚國的一個打柴的樵夫——鐘子期(板書)。
師:這節課我們要學習關于他倆千古流傳的友情故事,題目叫——(師板書課題)誰來讀課題?(指名讀課題)“琴弦”的弦右半邊讀“玄”,加了“弓”字旁就讀“弦”了。
師:“絕”是什么意思?(斷絕)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注釋)
師:借助注釋或工具書,這是我們學習古文的一個重要方法。這是“絕”字的小篆寫法,一個跪著的人,拿起一把刀把整束絲都剪斷了,一根不剩,就叫——
生:絕
師:“絕弦”是什么意思呢?
生:割斷琴弦。
師:表面的意思是“割斷琴弦”,其實還指不再彈琴了。現代漢語有很多這樣的詞語,譬如:兩個人從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絕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寫文章了,叫——(生:絕筆)絕筆不是這個意思,是封筆,“封口”的封;電影演員從此不再演電影了,叫——(生:封影)不對,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彈琴了,叫——(生:絕弦)。
師:理解了意思,我們再讀題。(生讀題)
二、練讀文——抑揚頓挫品音韻
師:這是一篇文言文,課前同學們已經讀了幾遍。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37頁,同桌互相檢查讀文情況。注
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尤其要讀出詞句內部的停頓。
(學生互讀互查)
師:誰能嘗試著讀一讀《伯牙絕弦》?其他同學注意,文中有兩個語氣詞,聽他讀準了沒有。(指生讀)真好,兩個語氣詞都念準了,我們一起讀兩遍——“哉”“兮”。
師:在讀文言文的時候,語氣詞后面延長、停頓一下,一詠三嘆,頗有音樂美,我們試一試。(男生讀、女生再讀: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除了語氣詞的停頓,其他詞句間的停頓也得注意。誰再來讀《伯牙絕弦》?大家聽他是怎么停頓的。(指名讀)
師:你在用心體會停頓。最后一句的“謂”是什么意思?
生:認為。
師:嗯,言字旁,更準確的是“說”。很多時候文言文的一個字就是一個詞。這一句讀起來有難度,我們再試試。(生讀——師讀——生讀)
師:看來,要想讀好停頓,我們要準確理解文言文中關鍵詞語的意思。在這篇文言文中,有沒見過的詞語嗎?(峨峨、洋洋)什么意思?(……)
師:還有不理解的嗎?(……)
師:比如“善”,文中出現了幾次?(生:四次)分別是什么意思呢?打開預學單。
生:前兩個“善”是擅長的意思,后兩個“善”是好的意思。
師:文言文中,同一個字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 “善哉”是什么意思?(贊嘆、表揚)用我們現在的話可以怎么贊嘆?(妙極了!真好啊!了不起啊!好快樂啊!)
師:還有兩個字,“志”、“念”什么意思?觀察這兩個字,都是心字底,都含“心里想”的意思。(志、念)漢字是表意文字,偏旁相同的字有時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
師:我們把上面三步結合起來,注意字音,注意停頓,注意關鍵詞語的讀法,自己試著按這三個要求練習朗讀。
師:我們一起再來讀讀,慢一點,輕一些,注意把握。
(生再次齊讀課文)
三、品讀“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師:我們一遍一遍地讀課文,讀到這,你能伯牙和子期的關系讀成課文中的一個詞嗎?(板書:知音)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師:朋友都是知音嗎?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師:還記得伯牙、子期何許人?(出示插圖、出示資料)
師:當兩個人的資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時候,你有什么疑問?
生:這樣的兩個人怎么會成為知音呢?
師:是呀,裝扮相去甚遠、國家相去甚遠、身份相去甚遠,是什么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樂。
生:是古琴。
師:伯牙擅長的是——(彈琴),鐘子期擅長的是——(聽琴)。課文的哪句話是這個意思?
生: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師:讀好兩個“善”字,再讀!
生讀。
師:能讓大家聽出他們分別擅長的是什么嗎,誰再讀?
(指2名學生再讀)
師:千里知音一“琴”牽,愛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為知音的基礎。
師:從哪看出來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到相關的語句,勾畫下來。(生默讀、勾畫)
師:我們來一塊交流吧。
生:我是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看出來的。(課件出示此段)
師:看來你們讀懂了這幾句文言文,誰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幾句文言文的意思嗎?
(生略)
師:據記載,當年的伯牙焚一爐香,席地坐于瑤琴之前,他彈得忘情、投入。現在你們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來聆聽伯牙的琴聲吧!
師:伯牙的琴聲幽然響起,他的思緒飛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顛,(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聽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泰山呢?用上一個四字詞。(生欣賞音樂,感受音樂,想象)
生1:我仿佛看到了氣勢雄偉的泰山。
生2:我好像看到了高不可攀的泰山。
生3:我似乎看到了挺拔險峻、高聳入云的泰山。
……
師:把你們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帶到句子中,旁若無人地贊嘆。
(生練習朗讀)
師:誰愿意來贊嘆?(一生讀,“峨峨”讀得重)“峨峨”讀得高昂、激越,讀出了氣勢,這是你的贊嘆。
(一生讀,“若泰山”讀得響亮)
師:好,強調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別的山,由衷地贊嘆。
(一生又讀)
師:是這樣的鏗鏘有力、是這樣的激情滿懷。
(又指幾名學生讀)
師:我們一起贊嘆,善聽的子期呀,當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生讀)
師:伯牙轉軫撥弦,將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從他的指間流淌而出,——(聽音樂)子期,此時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樣的流水?
生:我仿佛看到了廣闊無邊的江河。
師:于是,你脫口而出——(生讀)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大江。
師:于是,你滿心贊嘆——(生讀)
生:我看到一望無際、廣闊無邊的江河。
師:于是,你激情滿懷——(生讀)
師:剛才聽的琴聲,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傳《高山流水》是這樣創作出來的,大家自由讀一讀。(出示鏈接,生閱讀:相傳伯牙學琴三年,雖技巧嫻熟,但缺少神韻。于是他的老師成連把他送到東海蓬萊山。伯牙獨自在島上,每日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鳥鳴深澗.十多日后,這些景象使他突然覺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間,情操像高山一樣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這些融于創作中,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
師:文學家、藝術家擅長寄情山水,伯牙鼓琴,念在大海,透過大海,他還想表達什么?伯牙鼓琴,念在高山,透過高山,他還想表達什么?小組討論討論。
生:他還想表達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間的寬廣胸懷。
生:他還想表達像高山一樣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師:可是,多少年啊,伯牙在諸侯大夫中、在宮廷樂師間演奏,有人能聽懂他的峨峨高山嗎?(生:沒有)有人能聽懂他的洋洋流水嗎?(生:沒有)
師:有人能聽懂他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間的心胸嗎?(生:沒有)有人能聽懂他像高山一樣屹立于天地間的情操嗎?(生:沒有)
師:孤獨的伯牙呀,多少年尋尋覓覓,他的琴聲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鐘子期,才會得到這樣的贊嘆——(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孤獨的伯牙呀,多少年尋尋覓覓,他的抱負、他的心聲,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鐘子期,才會得到這樣的理解——(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一個所念,一個必得,心有靈犀一點通,這就是伯牙和鐘子期知音的境界。
師:現在我就是伯牙,你們就是子期,讓我們在一鼓一聽的朗讀中,感受這美妙的意境。(師生分角色讀)
師:琴瑟相和,心心相惜。現在,男同學鼓琴,女同學聽琴,讓我們再一次在一撥一應中感受這奇麗的境界。(男女生分角色讀)
四、悟讀“痛”——摔斷瑤琴鳳尾寒
師:據記載,這次相遇,伯牙、子期灑淚惜別,相約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會。夏去秋來,當伯牙趕到楚國,萬萬沒想到傳來子期因病去世的消息,(音樂起——)(出示句子,生讀——)
師:此時,如果你就是伯牙,滿懷希望而來,等待你的卻是一塊冰冷的墓碑,一掊無情的黃土,你會是什么心情?(一個詞)(悲痛欲絕、痛不欲生)
師:面對一塊冰冷的墓碑、一抔無情的黃土,伯牙做了什么呢?
(破琴絕弦)
師:伯牙可是著名的大樂師,音樂是他的生命,琴是他的至愛,他為什么這么做?
師:是呀,知音不再,留琴何用?這樣的友情哪里找,這是世上絕無僅有的友情,琴斷音絕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義。誰再讀?
(一生讀)
師:古人云:“志哀則音促”,“乃-破-琴-絕-弦”,這樣的決心,這樣的痛心,是一個字一個字數著讀出來的。誰來讀?
(指幾名學生讀,教師或示范,或點評)
師:你聽得見嗎?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我又要回到沒有知音的孤獨中去,讀——
師:你聽得見嗎?子期,如今你一走,我之所念,無人能得。“摔斷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琴隨你去,心隨你碎呀,讀—----
五、誦讀文——此曲只應天上有
師:正是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繹出這凄美動人的“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的故事成為了中華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讓我們在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體會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誦讀全文。
六、拓展閱讀:
像這樣寫深刻友誼的還有“管仲之交”“桃園結義”等等,課后好好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