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已經幼兒園大班了,所以我很關注各種幼升小的信息,就在前幾天我看到了一則讓我顫抖的消息,幼兒園升小學考試不光考孩子,還要考家長,不光考家長,竟然還要看家長身材——女兒,我對不起你。
在每年幼升小和小升初的升學大戰中,在各種補習班里,孩子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為什么一個12歲的女孩會主動想要去補習班求虐?為什么一個5歲的小男孩再也不想碰自己最愛玩的游戲?為什么一個通情達理的媽媽最后成為了虎媽?讓咱們翻開這本《小舍得》。這本書的作者叫魯引弓,他還寫了另外一本書叫《小別離》,對,就是黃磊和海清主演的那部電視劇《小別離》。
本書主人公南麗的原型,就是作者的一個朋友。南麗的女兒歡歡,乖巧懂事,學習認真,但是成績卻是一直下滑,怎么會這樣?因為班里絕大部分孩子都在外面補課,水漲船高,孩子在一個“讀書生態系統”里,別人補課你不補,自然就落后了。這就像在劇場里,如果前一排觀眾站著,后一排觀眾就不得不硬著頭皮站著,不然就沒戲啦!什么沒戲了?孩子將來上名牌大學沒戲了。這個邏輯非常簡單,如果要想增加考上名牌大學的幾率,就要考進升學率更高的高中,之前就要考進升學率更高的初中,升學率更高的小學,環環相扣。
為了能進一所名牌中學,歡歡不得不放棄了幾乎所有的興趣愛好,每天出入各種考試補習班。補習班里擠滿了孩子,空氣沉悶的讓人頭昏腦漲,差不多每天都有模擬考試,這樣的強度連大人都受不了,更何況是孩子。但是這樣的折磨并不都是虎媽強迫的,竟然是歡歡自己主動要求的!為什么?因為一直排名落后,孩子心理壓力大,焦慮的不僅是大人,這么小的孩子也有沉重的心理負擔。
歡歡在小升初考試的作文中這樣寫到:“媽媽,此刻你在門外等我,我在考試;兩天前,你在門外等我,我也在考試;五天前,你還是在門外等我,我還是在考試……我們都在等,一次次等著,媽媽,我就是一條掙扎的小魚,一次次被拋棄在海岸上,期待下一次漲潮被卷回大海?!弊x到這的時候,就像有一只手狠狠捏了一下我的心臟。
孩子可憐不?可憐!父母心疼不?心疼!
但是心疼歸心疼,在書中,南麗有一段對老公說的話:“就目前全社會你追我趕的態勢,我們這樣人家的子女一代,如果順其自然,那么他們中的三分之二將達不到我們的水準,這是有專業人士進行社會學分析過的。所以,在孩子讀書、學習、考試這個階段,我不愿意他們輸在這個階段?!?/p>
沒有人想輸,所以競爭激烈,這個詞用的不太恰當,應該說是慘烈。慘烈到什么程度?
有人把幼升小和小升初稱為“黑色小高考”。上海某知名小學2017年招生,報名12000人,最后招收370人,錄取率是3.4%。我又查了一下同年復旦、上海交大和同濟這三所上海最好的大學,在上海的錄取率是3.5%,是不是很可怕?不是高考,勝似高考!那為什么要說是“黑色”呢?因為對于即將上戰場的孩子和家長們來說,那段日子就是黑色的。
南麗的兒子超超,還是懵懵懂懂的年紀,為了幼升小的加分,才五歲就已經被卷入了競爭的跑道。超超本來很喜歡下圍棋,這是他和爸爸共同的愛好,每次下棋,爺兒倆都玩的不亦樂乎,可是自從發現圍棋可以給考小學加分后,圍棋就不再快樂了,超超的圍棋水平在提升,但超超對圍棋的興趣卻蕩然無存??粗F在根本不愿意坐下來下棋的樣子,他那張小臉對著棋盤轉過去,一點笑容也沒有的樣子,超超的爸爸覺得自己需要勵志,不打雞血實在抗不下去了。類似無奈的情節,這本書里描述了很多,相信咱們在生活中也看到過很多,甚至此時此刻就發生在咱們自己的孩子身上。
咱們不禁要問,在升學大戰中,得到的是上升通道,可舍去的是什么?舍去的是孩子這個年紀本應該有的笑容;舍去的是孩子再也不會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變成了一架考試機器;舍去的是孩子學習如何與人相處的時間,這才是受用一生的能力;舍去的是藝術的熏陶和滋養;舍去的是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舍去的是人生觀里,只有如何贏得競爭,從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這些只會考試的孩子長大后,幸福會來敲門么?在咱們把孩子送進高壓鍋,送上比賽道之前,是不是也應該先靜一靜,想一想,這一去,得什么?舍什么?舍得么?
升學大戰,路在何方?這本書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在書的最后,當主人公南麗的老公,實在憋屈的喘不上來氣,他帶著兩個快被考瘋了的孩子,毅然決然地去了泰國皮皮島,他在家中留下了這樣一張紙條:
每一個人都該有自由的靈魂
個性、無畏,生命的想象,還有野性
舍不得這樣被掠奪、消磨、損耗的童年
舍不得,因為他們還小
他們該有這一生最初的輕快
為了那么一點點的得,被舍的又是什么?
如果舍才是上升的通道
那么它得到的又是怎樣一代未來的接班人?
逐利者最會變現家長的焦慮
我們嘴里的別人,是我們自己
不是小孩需要補課
是你大人才最應該好好地補補了
我不想再玩,因為舍不得了
不陪再玩,因為不想被綁架了
我們就先給自己一個深呼吸吧
先靜一靜,想一想,這接下來的后面怎么做?
截至目前第一次寫小說的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