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帆齊微課
作者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本書的第二部分《慢行隨筆》中,以北美的幾個州為例,記述荒野,記述荒野的消失,記述荒野消失的惡劣影響,以期喚起人們對荒野的重視。
什么是荒野
把一個地方叫著“荒野”,并不表示那個地方很荒涼,什么都沒有。
“荒”,應(yīng)該是指人跡罕至,甚至沒有人到達的地方。“野”,是指野生動植物生存和生活的地方,無人打擾。
在作者的筆下,荒野充滿野性,充滿生命力。
沼澤,是鶴與其它生物一起建起來的;貧瘠的沙礫山坡其實并不貧瘠,生長著要求不高的、沙坡特有的各種動植物;嚴(yán)寒的高山草甸也并不荒寂,夏季長滿鮮花和嫩草;每一條河流都吟唱著屬于自己的歌曲。
在荒野之地,植物與動物多樣性的生存,每一物種都有自己的價值,它們之間的所有合作與競爭共同維護了荒野里一切的持續(xù)和發(fā)展。
多么獨特而又神奇的荒野世界啊,它本該與人類同行,卻因為人類的傲慢而漸漸消失。
荒野的消退
人類不過是漫漫進化長路中與其它生物同行的普通一員,……人類雖然在今天擔(dān)任了探險航船的船長,航行卻絕非只為人類而發(fā)。
這是作者對人類自以為自己優(yōu)越于其它鳥獸的想法的譴責(zé)。
因為要生存,所以人類像野生動植物要空間。
農(nóng)民把沼澤變成麥田,牧民把草甸變成牧場,那些商人把河流變成了運送木材的通道。
為了種植麥子,其他的野生植物不見了;為了放牧,人們用特有的牧草代替原有的野草。隨著沼澤和野草的消失,以此生活的動物也消失了。
比如鶴的絕跡,比如灰鴿的消亡。
為了保護鹿,人們?nèi)ハ麥缁依牵粸榱吮Wo牛,人們?nèi)ド錃⒋蠡倚堋?/p>
結(jié)果呢,沒有了天敵灰狼的存在,鹿群的數(shù)量越來越大。它們啃光了樹葉,啃禿了山脈,使得自然無法自我修復(fù),結(jié)果鹿群也會大量死亡。
社會的發(fā)展,科學(xué)的進步,讓人們得出了這樣自以為是的結(jié)論:
農(nóng)田與沼澤,馴順與野性,無法相互容忍、和諧共存,發(fā)展的腳步不允許。
于是乎,草原退化,土地荒蕪,生態(tài)惡劣。
作者一針見血的指出:被稱為“成長”的過程,其實是“衰退”的過程。
荒野的價值
作者作為一個鳥類學(xué)家,他為荒野的消失而深感痛心。他用他的筆墨,用《沙鄉(xiāng)年鑒》這本書,試圖喚起人們認識荒野的價值。
01 荒野的價值首先是它給予動植物的。
沼澤的價值在于荒蠻,鶴便是荒蠻的化身。
荒野給動植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間。在這樣的一個空間,綠草如茵,鮮花盛開,小鳥歌唱,野牛羊自由徜徉……
荒野會自動調(diào)節(jié)動植物的規(guī)模。自然有自然的法則,大山會思考,在自然的控制下,荒野形成了一個閉合的生物鏈。
02 荒野的價值更在于它給予人類的。
面對自然,就是面對藝術(shù),我們的感受力因美而生。
作者認為,荒野就是藝術(shù),它給我們提供了美的享受。
在綠色的瀉湖邊,呆的時間久了,你就會對大地的喜怒哀樂有了敏感的共鳴;
當(dāng)人絞盡腦汁想寫一首詩時,黃腳鷸只要抬抬腳,就踩出了更好的詩句。
歷史感算得上是科學(xué)和藝術(shù)所能奉獻的最寶貴的禮物,??對于歷史卻比我們知道的多。
鶴生于始新世,??存在的歷史要比人類更久,加維蘭河流浩大渾然的浪濤,記錄著世世代代植物與動物的生與死……
荒野的存在,就是向人類展示歷史。人們可以通過這些古老的物種,去了解這個世界的過去,甚至人類的過去。
也許每個年輕人都需要偶爾來一段荒野旅行。
荒野旅行,可以讓年輕人在這野性的世界里得到鍛煉,成為自己。甚至,人們從雷霆萬鈞的高山草甸,可以體會到“驚怕”的感覺,否則,人生該是多么貧乏可憐!
……
荒野的價值還遠遠不止于此,作者極力的呼喊。
成書于1948年的《沙鄉(xiāng)年鑒》,終于把作者得呼喊聲傳播了出去。
人類終于認識到荒野的重要性。半個多世紀(jì)過去了,人類與動植物越來越能和平共處。人們知道了,給動物與植物生存的空間,就是給自己生存的空間。
但是,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人類應(yīng)該學(xué)會像山一樣思考。
22年度年度營第47篇,1495,計75828字。主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