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火車承載的舊時光,是回不去的童年與青春

文/We活日記

圖片/源自網絡

今天無意間翻開了《綠皮車站》這本書,書中講述著遍布在全國各地即將消失的火車小站,每個小站經過漫長時光的洗禮,都飽含著歲月的故事,但是在高速發展的今天,他們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功能,像一個個功成名就的老人,開始謝幕。看到這些有著不同故事的小站,一段段回憶涌上心頭,拉開昨日的序幕。

童年,記憶的綠皮火車

已經記不清從什么時候開始坐火車了,有記憶是上小學后,媽媽總是帶著我和弟弟坐火車去外婆家,其實外婆家離得并不是很遠,現在開車最多也就40分鐘,要是以現在高鐵的速度也就10分鐘。但是在那個什么都慢的年代,或者是時間怎么用都很多的年代,綠皮火車這種便宜又不暈車的交通工具,最能承載親情的連接。

小時候家里沒有車,去外婆家要么是坐汽車去,大概需要1.5個小時,要么就是坐火車去,大概2個小時,途經五站,每一站都如《綠皮車站》里寫的都是小站。

記憶中的車站很大,但是多年后一次路過才發現真的很小。而且已經荒廢了。一個候車廳,兩個倉庫,再加上一排矮小的辦公室,整個縱向大概就100米的樣子。小站功能其實更多的是貨運的周轉,幾乎很少的客車會在這停靠,即使是綠皮火車的年代,但是停靠的也不超過4趟,所以過境列車一過,候車廳也就關門了。

候車廳的外貌像所有80年代建造的車站一樣,候車廳里面小時候覺得很大,舉架很高,墻的四周掛著四副大大的山水畫,候車廳里是木頭的長椅,長椅都是空蕩蕩的,幾乎沒什么人。小時候總愛問自己從哪里來的,爸媽總是說,有一次去外婆家在火車站的長椅上看到一個小孩,于是他們就撿回去了。于是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找,我到底是在哪一張長椅上撿的。

候車廳東西兩側有兩條對開的門,南北向北邊是售票窗口,只有兩個窗口,里面坐著的工作人員總是一副不開心的樣子。窗口旁邊有身高刻度,記得很清楚,從最開始免票,然后需要買半票,然后全票。南邊是個小賣部,這可是當時最吸引我們的地方,在候車的過程中,總是不厭其煩的,從長椅上跑到小賣部,來回往返,有時候會買點東西,更多時候只是去看看。也就是在這里我人生中第一次吃到了火腿腸,之前看到電視上有人吃,對它很好奇,心里想它肯定美味無比,但在軟磨硬泡之后好不容易買到手后,打開后迫不及待的一口,讓我知道了什么叫幻滅的感覺,媽媽當時形容說像剩菜剩飯發酵了的感覺。

火車站的旁邊沒有天橋也沒有柵欄,兩邊的居民大部分都是車站工作人員,他們都可以自由穿梭。整個火車站就兩個站臺,這里售出的票是沒有座位的,每次都是上車后自己找座位。從小坐火車媽媽也總是告訴我這是一趟從哪里開往哪里的列車,從來沒有說過車次的事情,后來在小說上看到xxxx次列車,我還在想,或許是因為我們這小鎮的車是沒有車次的,大城市的車才會有車次吧。直到今天我依然不知道貫穿我童年的這趟車的車次。

只要不是春運期間,列車總是很空曠的,每節車廂可以隨意的跑動。記憶里最鮮活的是在夏天坐火車去外婆家過暑假。南方的盛夏的烈日能把人烤焦了,而這趟車又是在下午2點,一天最熱的時候。在站臺上曬得焦熱,然后汗涔涔的進到車廂,車廂里更加悶熱。雖然掛著無數的風扇,但總是要等到車開起來才會工作,所以,一到車上,找到座位,趕緊把窗戶往上拉,但依然不會有任何涼意。心里只有盼望著車趕緊開。等待車開的時間總是很漫長,那個時候不像現在都在趕時間,大家好像都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車晚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遲遲不發車也不會有任何的抱怨,大家會一邊擦著汗,一邊聊著天。一聲鈴響后,要發車了,大人們總是能沉住氣,小孩的我們開始雀躍,一方面想到要去外婆家高興,一方面也是因為火車而著迷吧。車開起來后,風扇開始工作,雖然風是熱風,但會多添一份夏日的熱鬧,窗外的熱風足夠能將臉上的汗吹干,兩旁的青山綠樹,金黃的稻田,曬得發白的陽光,還有蟬鳴,像足了宮崎駿的動漫。2個小時的旅程,一點都不會覺得枯燥。很小時,總喜歡問媽媽到哪里了,還有幾站,長大一點自己就開始報站名。每一站都停很久,但當你知道不管它停多久總會有啟動的時候,就沒什么好抱怨了。

剛才提到春運,現在回想起來,在還不知道什么叫春運的時候我就經歷過春運。大概也是在小學,給外婆拜完年回家,外婆,姨,舅媽,還有表姐表妹表弟的都一起去我家拜年。一行差不多10個人,小孩又多,汽車根本就不搭我們,于是選擇坐火車。票依然是沒有座的,過年期間沒有那么幸運,車廂里塞滿了人,根本就擠不進去。后來實在沒辦法,鐵路人員把兩節貨運車廂打開,讓我們在里面站著,好不容易進去了,依然是人擠人,比北上廣高峰期的地鐵還擠。我們還好,小孩靈活,大人也抗擠,可憐的是我3歲的表妹,被擠到哭。碰巧的是碰到一個熟人,看到小朋友被擠成這樣,他二話不說,把表妹一把舉起,所以2個小時表妹都是在人群上面度過的。這可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坐火車也不知道她還是否記得。后來漸漸由于運輸壓力,這趟車在春運期間停運,給其他車讓道了,除這次外,再無其他冬天關于它的記憶。再之后這趟車就徹底的停了。

綠皮火車,見證了不知道怕的膽大王

我的成長也依然與火車有關。記得第一次沒有大人的陪同下坐火車發生在小學4年級。現在看來這不算什么,但是在當時出生在小鎮的我,從沒有出過遠門的我來說,確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帶著我弟還有一個表弟。三個人帶著一包換洗衣物要去我表弟家過暑假。事先是與爸媽有說好了,正巧那天伯伯在火車站附近辦事,爸媽就囑托伯伯把我們送上車。然而伯伯臨時有事,連火車站都沒送到,就辦事去了。我們也像小大人一般,覺得一切都駕輕就熟,并沒有任何怕的。自己買票,自己聽鈴聲,自己去站臺候車,自己上車。一路上計劃著暑假怎么過,開心得不得了。一切都很順利,我們到達了表弟家,瘋玩了一通,10點多就睡著了。睡夢中迷迷糊糊的聽到了媽媽,還有小舅的聲音,但由于太累,也沒去管就睡去了。等到了第二天才知道,昨天爸媽急瘋了。到了晚上伯伯回家后,媽媽問起送我們的事情,伯伯如實說了,媽媽慌了,擔心我們是否上了車,是否上對了車,有沒有及時下車,現在我們在哪?一些列的擔憂,都來不及責怪伯伯不負責任,就想辦法找人。當時家里沒有電話,有電話的店面也都關門了,沒有別的辦法,她直接坐汽車去了外婆家,想看看我們在不在外婆家,我們自然不在,到外婆家給表弟家打電話,正巧表弟家電話線路壞了,打不通,她更急了,小舅看著也著急,于是開車送媽媽去表弟家,12點多到的,一邊心急如焚,一邊酣睡如泥。

自己坐過火車后,覺得自己神氣得很,開學后到處跟同學炫耀,很多同學從來都沒坐過火車更不要說自己坐了,我一下成了學校了不起的人物。同時也開始組織要好的同學說要一起坐火車出行,她從來沒坐過,聽我講完自己坐火車的刺激,也心之向往。我們約定我們一起坐火車去外婆家,她去她外婆家,我去我外婆家。直到小學畢業這個愿望也沒有達成,也幸好沒有付諸行動,后來我才知道她外婆就在鎮下的一個村,平時都是走路去的。

原來我這種不知道怕的毛病,從小就有。

那輛已經停運的綠皮火車承載了太多的童年記憶,這段回憶像一顆糖,包裹著花花綠綠的糖紙,含在嘴里甜絲絲的。

K、T、Z火車,運輸過青春時的夢想

與火車的淵源并沒有隨著童年的結束而結束。或許是因為我從小就去過“遠方”,所以我向往遠方,大學報考志愿時,我填了一個離家很遠很遠的城市,幾乎是橫跨了整個中國。從家到大學城市沒有直達的火車。那個年代也不像仙子手機那么發達,想去哪里地圖一查就好了。只能去網吧花2塊錢,在網上查相關的資料。然后再排隊去買票。雖然沒有直達的車,但是車站會賣一種叫聯票的票。雖然始發站與目的地寫的是要出發和要到達的城市,但是并沒有具體的車次,只有首程是有車次和時間的,后面的轉車,就要看個人的運氣了。

就這樣一段完全充滿未知的旅程,我是一個人上路,雖然有坐火車的經驗,但也只是從這個鎮到那個鎮。當時我更多的是興奮,完美沒有怕這個概念。

在網上查好了攻略,原本計劃在A城轉車的,但是由于列車晚點,后續列車已經出發,所以不得不做調整。當時完全是兩眼一抹黑,憑著一張嘴,工作人員很不耐煩的說現在去B城的票還有,要么你去B城轉吧。于是我就改簽去了B城,臨時改簽又是開學季,上車自然是沒有座的,前一天晚上在火車上就沒睡好,但最起碼有一個座,這個晚上真的是又困又累,但是出門前父母的叮嚀出門在外一定不能大意,強撐著,熬過了艱難的一夜。到達B城后還好比較順利買到了票,離開車還有一段時間,決定找個地方休息一下。這時正好有拉客的人過來,也顧不得那么多了,意志告訴著自己快撐不住了,必須找一個地方休息。而且有兩件事情一定找個地方解決一下。一打電話給學校,因為轉車延誤,比規定報道時間要晚到一天,二打電話給爸媽我一切都好。其實當時帶著手機,但是沒有裝卡,準備去大學城市辦新卡,所以它只是一個時鐘。找到公用電話一撥通媽媽電話后,喉嚨一下就哽咽了,這兩天的苦楚,委屈一下全涌上了心頭,但還不能讓媽媽知道,強捏著嗓子報了平安,不敢再多說任何話,想必這兩天媽媽也不好過。掛完電話后鎖好門窗,忐忑的睡去了。

之后的每年寒暑假也會有兩次的大遷徙,有了之前的經驗,同時也找到了一群共同作戰的戰友,一切都變得稀疏平常了。40多個小時的車程如同時光穿梭,在火車上的時間是平行于這個世界的,是獨立的。等到站了我們才又重回到原來的時間軌道。

之后的出行要么是飛機,要么是高鐵,這些縱橫穿越在祖國大陸的列車,都停在了記憶里。

綠皮火車漸漸消失了,但它在我童年給我帶來的快樂依舊如新,K、T、Z打頭的車如今也變成了慢車,但是在大學期間它見證了我的青春熱血,列車上遇到過很多有趣的人,有意思的事,至今還記得。如今時速300的高鐵,它使旅途變得純粹,從A地快速的到達B地,由于時間太快,我們看不清窗外的風景,來不及感觸。

慢速列車里沉淀了慢時光,慢時光里有火車哐哧哐哧的聲音、窗外不期而遇的風景、車里恰到好處的喧嘩,任時代怎么變化,它們都在記憶里長存。就像《綠皮車站》里所介紹的車站,雖然斑駁不堪,但它講述的故事卻歷久彌新。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