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績優秀,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對于今天這位媽媽來說,卻充滿了煩惱。
從媽媽口中得知,孩子各方面的成績都比較好,父母平時也會給很多獎勵,但孩子慢慢變得驕傲了,總是喜歡和比自己差的同學作比較,覺得自己特別優秀,學習態度越來越散漫,回到家功課也不預習了,家長怎么勸說也無濟于事。
孩子考了好成績,自然是高興的,也會對自己充滿信心,但自信過了頭就成了驕傲自滿。其實,父母平時這些不經意的舉動和措詞,都會影響孩子產生優越感和自負感。
唐唐老師認為,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首先要反省自身,是否經常在孩子面前議論其他人的缺點,比如有時工作壓力大,回到家難免會抱怨幾句,哪個同事做事不認真,哪個同事能力還不如自己等等。或者喜歡將其他小朋友的缺點和自己孩子比較。孩子聽了這些話,會效仿爸爸媽媽的思路,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產生驕傲自滿的心理。
引導孩子正確的評價自己和別人,是家庭教育中關鍵的部分。孩子如果總是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看不到別人的優點,那他很容易變得驕傲自滿。
建議家長將“在學校有沒有調皮,有沒有認真聽講”這些話換成“你能說說班里每個小朋友的優點嗎?今天有沒有什么開心的事情呀”。每個孩子都有優點,發現別人的優點,才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在交談時,也培養的孩子的觀察能力,幫助他交到更多的朋友。
另一方面,當孩子表現優異的時候,我們家長一般都會表揚孩子,科學研究和實踐也表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適度表揚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作用。但父母夸獎孩子,不能失去原則。一味的夸孩子聰明、很棒,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孩子產生優越感。
正確的表揚方式是:夸“努力”而不夸“聰明”,夸“事實”而不夸“人格”,從事情本身去夸獎孩子。
當看到孩子的奇思妙想,家長很容易會夸獎孩子“真聰明”,但這個想法可能是孩子在經過無數次的嘗試才獲得的,所以這時候家長正確的夸獎模式應該是:“這個想法真有創意,你是怎么想到的呢?”孩子會非常樂意和你分享更多,不僅能促進親子關系,更能增強孩子的表達能力。
比如孩子作文很優秀,家長可以夸獎“你作文寫的真好,這離不開你每天堅持閱讀,真是個自律的好孩子。”,讓孩子明白“哦,原來我每天堅持閱讀就是‘自律’啊,作文寫得好不是因為聰明和天賦,而是自己的努力換來的。”
在家長不斷嘗試上面這些方法的同時,平時也可以給孩子講一些發人深省的故事,年齡小一點的孩子可以講《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年齡大的孩子可以講《拿破侖的滑鐵盧戰役慘敗》、《大意失荊州》這些故事,家長不要純粹的去說教,要引導孩子思考,故事里的主人公為什么會失敗,自己悟出來的道理比父母嘮叨百遍都管用。
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作為家長也要不斷的反省自身,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