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是魚米之鄉,每到稻米飄香的時節,人們就開始制做一種叫豆糕的食品。黃陂人叫豆絲,孝感人叫豆餅,其實,它們是一種食品。這種食品是用晚稻米、糯米、綠豆或者豌豆,磨成漿糊,然后攤成餅,切成絲再涼曬干。據說,豆絲是黃陂人發明的。不過我們家鄉有豆糕的歷史很悠久,據母親說,她外婆很會攤豆糕。
記得有一年,我過年回家鄉,四處走親戚,走到那兒吃到那兒,肚子總是飽的,吃東西也沒有味道。用母親的話說,這叫年飽。因此不愿意走親戚,就躲在姨媽家玩,姨媽問我想吃什么?我只搖頭,什么也不想吃。姨媽用雞湯煮了一碗豆糕端給我吃,吃上一小口,舌頭上的味蕾就像蘇醒了一樣,那個味道讓人有無窮的回味。
從那以后,我就喜歡上了這種家鄉風味的食品,每次回家鄉都要帶一些這種家鄉特產回來給母親,她老人家也特別喜歡吃家鄉的豆糕。
我家鄉浠水盛產優質稻米。每到年關將近時,鄉村里家家戶戶的主婦都會制做豆糕,門前場院上用門板,圓的簸箕涼曬著雪白的豆糕;城里人自然是去市場上購買豆糕,因為豆糕是必備的年貨之一。
過年時,家里來了客人,總是要先煮一碗茶吃。這碗茶下面墊的是糯糍粑或者是個兒粑,中間是豆糕,碗的表面蓋上五花肉或者雞肉。這碗茶要放豬肉還是放雞腿是按照客人的身份放置的。
我們家鄉的豆糕,用料比較講究,制作的配方和工藝也比較簡單,制作時間比較長。豆糕的色澤是白色,選擇陽光燦爛的日子涼曬,經過涼曬后的豆糕顏色變成半透明狀態。
我現在居住在孝感,這地方豆糕叫豆餅或者叫豆絲。豆絲的顏色泛綠,制作的配方有些許差異,這里主料是大米加綠豆;我的家鄉主要是用晚稻米、糯米加豌豆。口感也有區別,加了糯米的豆糕更軟糯一些,加綠豆的豆絲有敗火的功效。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這豆糕在我們湖北省有不同的名稱,有眾多的工藝和配方,但萬變不離其中,主要的原料,還是當地盛產的谷物和豆類。豆糕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地域的不同,演變出各種不同的烹飪方法,主要有蒸、炒、炸、煮。
豆糕的形狀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攤成餅狀,涼后卷成筒狀切成絲。豆糕可吃新鮮的,也可以涼曬干,便于存放。現在街頭巷尾,也有做成餅或者包成菜合子形狀的豆餅。
我的一位朋友前一段時間,找我尋要制作包餡豆餅和豆餅合子的制作方法。
今天,我就給各位朋友分享一下自己烹飪豆糕的方法之一,這個方法叫煎豆餅。
一、用雪里紅或者白花菜制作餡料。今天我介紹,這個季節市場有售的雪里紅菜制作餡料的過程。從市場購買一把新鮮的青菜。第一步是洗干凈;第二步是用開水抄:第三步是過清水,用勁擰干備用。第四步是將切成末的雪里紅與肉末一起翻炒,就像炒菜一樣,放適量的鹽和佐料,炒熟即可。這樣豆餅的餡料就準備好了。
二、從菜市場購買新鮮的豆餅(也可以自己用平底鍋攤豆餅),沒有切成絲的豆餅,一張圓圓的豆餅哦!
第一種做法是做成一個方形的豆餅。首先把炒熟的餡料,放在豆餅中,用勺子弄平整,然后折疊成長方形。
第二種做法是與做菜合子的方法相同,不同的是,這是用豆餅皮子,可以買小張的豆餅(春卷皮一般大),包成菜合子形狀。
要想做出完美的豆餅合子,這其中的訣竅是,用兩小勺高精粉加水混合成面糊。然后把面糊均勻地抹在豆餅的邊沿上,再把它對折,用手指壓平,一只豆餅合子就大功告成了。
三、選用熟菜油或者色拉油,放入平底鍋內,把油燒熱。然后,把豆餅放入鍋內煎,煎至焦黃即可。一盤新鮮出爐的煎豆餅就出現在眼前,色香味俱全。
喜歡吃豆餅的朋友們,可以走進廚房,親自嘗試一次,為家人制作美食的快樂!不過,本人比較懷舊,還是比較喜歡吃家鄉風味的豆糕,那是一種揮之不去的味道,只有吃著故鄉的豆糕才能感受到不一樣的味道,那也許是對鄉愁的慰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