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眼中的自己
有一天,我的朋友跟我說:“我給你提一個小建議……”。聽完后,我的第一反應是:“Oh, No! 我竟然完全沒有意識到。”
或許你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我們時不時需要為自己的無心之失而向身邊的人道歉;或者,自己因為弄砸了某事而內疚,因為沒達到自己或他人設定的目標而氣餒;更多的是,無意中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與自己的“自我感覺”相距甚遠。但我們心里清楚地知道,別人眼中的自已正是基于自己的言行作出的評價,要改進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和評價,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是的,盡管我們每天都照鏡子,但我們竟然習慣了通過別人的眼睛來真正地”認識自己“!
要知道,大部分人都因各種原因和顧慮而不會直接指出對方的不足。因此,遇到給你意見(建議)的人,應當加倍珍惜,感謝那些曾經給我們提意見的人!
試試換個角度認識自己
外事不決問“知己”,然而“知己”難覓,更甚者“知己”常不在身邊。對于大多數人,等我們能聽到幾句來自“知己”的反饋時,自己的短板(不足)產生的負作用早已成為“完成時”。是的,來自第三方“知己”的反饋往往效率太低!
有更高效可行的辦法么?可曾記得先賢奉行的“日三省乎己”的律己名句?既然第三方的么饋如同“遠水難救近火”,與其通過他人被動地認識自己,何不“自助”之。然而,能認識到這一點的人畢竟不多,否則為什么古語云“人貴有自知之明”呢?
君子博學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 ? ? ? ? ? ? ? ? ? ? ? ? ? ? ? ? ? ? ? ——《荀子·勸說》
是的,大多數人都不曾像研究“他人”一樣認真地研究自己。我們總是不自知,常常過于自信,以為自己可以駕馭復雜的局面,對問題的風險估計不足;我們或又過于保守以至于欠缺自信,甘于平庸而錯過許多機遇。
成為自己的“知己”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研究他人或許還行,理性地剖析審視自己總是不易。那么,更為可行的做法則是——成為自己的“知己”。
試想一下,你是否有那么一兩位知己好友,熟悉得不能再熟,關系好到無話不談,你能經常幫他分擔憂愁,分享快樂,給他有用的建議,率直地指正他的缺點。既然你為“知己”分析透視,可以直言不諱,如果把自己當成你的一位新“知已”,你便能經常地給這位“知已”建言獻策,幫助自己進步了。
要做更好的自己,從成為自己的“知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