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粥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多種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寶五味粥。在河南,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開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塊,和米共煮一鍋,臘八粥有合聚萬物、調和千靈之意。
臘祭
臘八粥是古代臘祭的遺存。我國古代天子,農歷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進行臘祭,敬獻神靈。臘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禱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始創田間廬舍/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溝、昆蟲神),用的是干物(臘肉)敬獻。禱祝是臘祭的一個重要方面,稱為臘八祝或稱蠟八祝,祝與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臘月初八日,將蔬果干物攪和在一起,煮熟成臘八粥,敬獻農神,祈求保佑,以慶豐收。
但是臘八不是自古以來的。臘祭在十二月,所以農歷十二月被稱為“臘月”,古代對臘祭之日有古典的稱呼: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 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后來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后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佛祖成道日
佛成道日是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的節日。釋迦牟尼佛降生于三千多年前(周昭王二十四年)的古印度。經論記載,佛陀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每日僅食一麻一米,曾欲棄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罷盤腿坐于菩提樹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
《敕修百丈清規》記載:“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伸供養。”中國佛教徒依禪宗之習,于陰歷十二月八日,以米與果物等煮粥供佛。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并將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這也是臘八粥來歷的另一個傳說。
值得一提的是,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誕辰、成道、涅槃都在五月月圓日,并于這一天舉行浴佛等盛大紀念活動。臘八供奉佛祖的節日可以說是中國特有的。
幾種食品
臘八蒜
在陰歷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做法極其簡單,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后會變得通體碧綠,如同翡翠碧玉。
臘八豆腐
安徽省黟縣地區漢族民間傳統小吃之一,節日食俗。在春節前夕的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圓形或方形的塊狀,然后抹上鹽水,在上部中間挖一小洞,放入適量食鹽,置冬日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使鹽分逐漸吸入,水分也漸曬干,即成臘八豆腐。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味咸帶甜,又香又鮮。它既可以單獨吃,也可與肉類同炒、同燉。
臘八面
臘八節的節令食品,漢族傳統面食,流行于陜西關中地區。每年的農歷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碗臘八面。以面和各種豆類(紅豆為主)為原料,面需做成韭葉面(韭菜葉的寬度相等的面條)備用;紅豆提前泡一晚,臘八這天用來熬湯,待水開時轉小火至紅豆熟透,中火煮面。同時熟油將蔥花爆香,面煮好后將蔥花油潑入鍋中。
更多資訊,請搜索微信公眾號”十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