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小羽
孩子:媽媽,我夠了。
媽媽:你都瘋跑了一下午了,怎么會吃那么少。
孩子:可是我就是不餓嘛。
媽媽:不行,趕緊吃點,待會就又餓了。
孩子:我真的不餓。
孩子:媽媽,我夠了。
媽媽:早上有點涼,多穿點,待會感冒了。
孩子:可是已經(jīng)三件了。
媽媽:這又不多,快點穿上。
孩子:可是,我都熱了。
真是有一種餓叫媽媽覺得我餓,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我冷。我們看起來覺得好好笑,隱含一點點苦味。大概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也會覺得為什么我說什么,媽媽就是聽不到呢,真是難溝通。
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當我們的感受被不斷的否定時,我們會感到困惑和憤怒。
當我們長大成人以后,我們會想,以后我不會再這樣對我的孩子了,太痛苦了,我甚至因此都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了。
可是當我們做父母以后,我在想,也許是別的父母在那樣做,我是不會這樣的。
但是當我們認真的留意我們的一言一行,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事實上我們也和他們一樣的。我們也會自以為的孩子很餓,孩子很冷,孩子很累,孩子很無聊。最終,我們跟孩子的對話都像我們小時候跟媽媽的對話一樣,最終都變成了爭吵。更讓我們驚訝的是我們也在一遍又一遍的告訴孩子們不要相信他們的感受,而要依靠我們的判斷。
我們在不斷的讓孩子變成我們現(xiàn)在的樣子,不考慮自己的感受,不愿相信自己的感受。仿佛被繩子束縛住的飛鳥,怎么飛都飛不高。
這么說,我們又開始困惑了,那我們要怎么辦呢?
首先,我們要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們。假設(shè)或者回到過去,我們還是那個感覺累或者無聊的孩子,希望讓那個對我們的生活至關(guān)重要的人理解我們的感受,會是什么樣呢?
其次,你可以試著了解孩子的感受,“雖然我自己覺得冷,可是你已經(jīng)覺得熱了是嗎?”又或者“你好像對這個節(jié)目并不是很感興趣。”但是不管怎么說,我們和孩子都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感知系統(tǒng),也有自己各自真實的感受,并沒有對錯之分。
最后,我們還要提升自我覺察,因為當孩子說的話讓我們生氣或者焦慮時,我們會立刻恢復(fù)我們之前的樣子。比如說當孩子跟我們說:我不喜歡弟弟/妹妹時,我們會立馬否定,不,我知道你心里是喜歡他/她的。我們?nèi)绱溯p易的說出口。但是孩子聽了之后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呢?仔細想想應(yīng)該跟我們的反應(yīng)是一樣的吧,算了吧,再說下去還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真正的愿意去傾聽,認同孩子內(nèi)心真實的傷痛,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說說他的困擾。他會收獲更多的支持和更能處理好他自己的情緒和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