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一個“拼爹”、“拼臉”、“拼戶口”的時代,如果沒有這樣的“天賦條件”,又想成就個人價值、實現個人理想,那就必須要“拼學習力”了。
不管你學什么、工作內容是什么、工作環境怎么樣,要想獲得強大的學習能力,首先問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可以讓你少走許多彎路:
第一個問題:沒有學會游泳之前,是不是堅決不能下水?
有的人肯定會覺得奇怪:不下水,怎么可能學會游泳啊!誰能夠在陸地上比劃兩下游泳姿勢,就可以下水游泳啊。只有邊嘗試邊學習邊研究,不斷在水中找到感覺,才能學會游泳啊。
現實生活中,恰恰常常看到這樣的人:
等我學好了寫作技巧,我才敢開始文章;
等我學好了演講,我才敢開始在公開場合說話;
等我學好了編程,我才敢開始寫程序;
等我學好了戀愛技巧,我才敢想心愛的人表白;
等我怎么怎么樣我才敢怎么怎么樣,這個句子是不是在你心里重復過成千上萬次?
當然,這與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和身邊的文化有關。從小到大,老師和家長就教育我們要“穩重”、“不能丟人”,所以,大部分人稍微出一點小錯誤,就害怕身邊人的嘲弄和笑話。這個情緒是很正常,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正如在陸地上不可能學會游泳一樣,你不實踐與應用怎么可能掌握這個知識、技能呢?
相反,我們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有很多外國人在學習中文的時候,雖然沒有掌握幾個單詞,語法也不太會,但是總是一副“老司機”的樣子,不管對方能不能聽懂,張口就來。看起來好像很盲目,但是其實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當你學習的時候,你首先要想,學了之后能在哪里應用,能夠應用的地方就一定要嘗試應用。即使做錯了也沒關系,你想想,假如你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嬰兒,你不摔倒幾次能成功嗎?相反,這種失敗的經歷更夠讓你明白自己的薄弱環節,找準下步努力的方向。
所以:該下水的時候一定要下水,該運用的時候一定要運用。
第二個問題:是不是只要有擁有了最好的照相機、最好的鏡頭和最美的模特,就一定能拍攝出最美麗的照片?
如果真的是這樣就好了,省去了多少學習光線、快門、取景技巧的時間,直接花錢買相機鏡頭就行了。但是很奇怪啊,為什么這個世界上最厲害的相機專家并不是最厲害的攝影師呢?很顯然,這事情沒有那么簡單。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好的學習工具、學習方法、學習環境對一個人的學習成效毫無疑問具有正面積極的作用。可問題在于:研究學習方法并不等于學習某樣具體知識啊。
你想想,如果一個攝影愛好者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什么鏡頭好、什么照相機的性能好,他哪有時間去研究構圖、光線和比例,這樣堅持下去,看上去好像是在學攝影,最后卻培養了一個機器專家。有很多攝影愛好者剛開始學攝影的時候,花了大價錢買了許多昂貴的鏡頭和機器,卻猛然一下子不想學攝影了。因為這些機器和鏡頭帶給他攝影技巧的提升太有限了,沒有攝影技巧作為支撐,再好的攝影鏡頭也是浪費。
學習也是一樣,方法很重要,但是內容更重要。打開各大搜索網站、知乎、百度貼吧之類的,方法貼、秘訣貼、速成貼絕對是熱門中的熱門,類似的文章也不知道有多少。研究一下、學習一下、借鑒一下當然是有好處的,別人的經驗拿過來就可以直接使用,可以避免走彎路。不能把研究方法變成一個主要工作,那就本末倒置了。
其實,網上流傳的很多關于“xx天之內成為xx高手”、“只要xx搞定xx”、“我是如何在xx天之內通過xx考試”又不是經過嚴肅論證的東西,看看就行了,即使變成了手機收藏夾里面布滿灰塵的超鏈接也無妨。等到你的學到一定的程度,有了自己的體會的時候,再結合這些經驗,更容易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怕就怕有的人想越過“枯燥”“重復”“無聊”“失敗”“挫折”這些學習中必經的過程,總想抄個近路、繞個小道,一不小心掉溝里去了。要么就是急功近利,成功的欲望太過于強烈了,很容易把別人成功的經驗當成了自己成功的預期,方法帖越讀越熱血,兩個小時藥效過后,便急躁不安,沒有辦法只好再來一篇。活生生把“方法”變成了“精神鴉片”。
所以:與其癡癡尋覓“神功”,不如珍惜點滴進步。
第三個問題:假如你有一塊名貴的木頭,你會選擇把這塊木頭雕刻成藝術品再出售,還是會想辦法找更多的木頭去賣?
這是很多人不得不面臨的兩難選擇,到底是成為一個“博而不專的萬金油”,還是成為“不可替代的一把刀”。這個選擇直接決定了你學什么以及怎么學。
如果是想當“萬金油”,那么你每年學習一門新技術或者新知識,年年當好“小學生”,年年大幅度進步都是有可能的。
如果是想當“一把刀”,那么你必須忍受相當長的一段“高原期”,要花很大的精力,付出很大的努力,卻可能獲得非常微小的進步。
有了這個基本的判斷才能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有一個準確的預期。到底能不能快速學習,或者能不能快速進步,其實與你學習的階段是有很大關聯的。
為什么很多人容易學了一半就放棄了呢?就是因為沒有想明白,自己是在拓展新的知識技能,還是強化固有的知識技能,分不清主次先后,以至于長期在兩者之間徘徊,白白耗費了大量精力。
當然,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廣為熟知的“木桶理論”其實并不適用于個人。因為對于單個的社會人來說,有短板是很正常的,而且正是因為靠分工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對于一個人來,長處明顯不明顯會更重要。因為每份工作都是按職業劃分的,需要的恰恰是專業技能。當然,在這個問題上,你可以完全有不同的意見。
所以:“學好”還是“學多”,這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