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懵懂懂二十多年過去了,從最初那個跟陌生人說話臉會紅到現在這跟女生說話臉都不再紅的社會青年,我經歷了很多,也許人生就是要多經歷,我說不準,因為我還在嘗試。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父母經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長大了你想做什么”?那時候的回答很簡單,因為父母都說了,“做官”可以吃得好,還可以給家里爭光,靠著“做官”,我努力學習,一直到初中。
上了初中,慢慢的看到,“從政”其實并不是我喜歡的職業,對此我甚至有些憎恨,那時的我邊失去了方向,那時我接觸了世界文學名著,并“深陷”其中。那時接觸到的一批著作多描寫的是非洲、歐洲的社會苦難,也接觸到部分國內作家的社會苦難縮影。也是是這些作品,也許是那時清貧的家境,我養成了沉默的習慣,甚至有些自卑。
高中去了本地的一所私立中學,還是沒有方向,學習的當兒偶爾看看文學作品,草草過了三年,高考勉強過了本科線,我逃離了高中,進入了大學學習。
大學專業學的是計算機,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選擇不多;我希望自己可以當一名作家,過一種“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但海子死了。
大學里的生活相對輕松,平時上課,周六日了,我會一個人去郊外的草地上吹吹風、曬曬太陽,或者看著小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平時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一個人走在城市的路燈下,或者站在天橋上,聽著音樂,看著車來車往,這大概是我大學里最喜歡的事情了,至少印象深刻。
大二開始認真學習,還拿到了國家勵志獎學金,大三結束的時候我選擇了一個人來到上海實習,因為我不想再花家里的錢去培訓機構培訓,那時家里依舊清貧。雖然害怕,但最終超預期的我進入一家游戲公司實習,薪資不高,但一年下來,出去吃住,結余也夠我償還四年的助學貸款了,我畢業了,沒有貸款,也沒有方向。
但從畢業的那時起,我明白了,理想是要根植于現實之上的,從那時起我做好了在計算機行業工作一段時間的打算,現在想來已近三年有余,不長,但經歷頗多。
隨著資歷、薪資水平的提高,我慢慢看到了頭頂的天花板。再一次審視自我,我慢慢的找到了生活的目標、方向。
人生短短幾十年,懵懵懂懂二十年過去了,剩下的時間不多,盡可能過的讓自己滿意吧。沒有方向的時候,我堅持讀書、鍛煉。現在想來,我想要的,也依然離不開讀書,離不開身心的健康,生活或許本沒有什么所謂的正確方向。
我希望在40歲前可以達到物質富裕,40歲后可以達到精神富裕;
我喜歡閱讀,喜歡音樂,喜歡小孩子;
我喜歡跑步,喜歡網球;
我喜歡投資,喜歡政治,喜歡經濟;
我喜歡愉悅自己,喜歡幫助別人;
大自然、小動物、高山、流水,我都喜歡,我喜歡的很多;
所以,生活或許沒有格調,隨你喜歡,隨你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