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農村的清明祭祖,完全沒有靜默感。
放著鞭炮,燒著紙錢,拉著家常,遇見個熟人還要攀談一番。
爺爺剛去世的那幾年,很想有一個靜靜的時間可以肅然默立在墳前,或者可以和爺爺聊聊心里話,一直沒有這個時機。
現在有了小孩,也曾想過帶上小孩來到祭祖之地,全家人肅然默立,讓孩子慢慢知曉血脈是如何延續的,懂得生命一代代傳隨的使命,體味責任、禮儀和感恩。
我覺得這比言傳一百遍更有效,但如果真這樣做了又太另類了,我們這里掃墓都是幾個家庭一起去,你一個人這樣做,得把你當成怪物。
有一次和大寶聊起家族成員的時候,她竟然不記得姑姑是爸爸的什么人?更別說再遠一點的家族成員,這讓我和黃先生都非常驚訝,因為小時候她是都知道的,我們以為越長大她肯定不但記住了,也開始理解這種關系了。
結果……
這就是缺乏血脈延續的教育,清明本是很好的教育機會,但被我們浪費了,這個清明帶上孩子,即便無法給她講清我們從哪來,到哪去,也希望能在潛移默化、身體力行之中讓孩子領會百善孝為先的道理。
即使沒有肅靜的氛圍,但心里仍會牽動幾許思念,幾許哀愁。
人這一輩子,只有站在這里,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去向何處!
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這是哲學的三大終極之問。
從哪來?靜立墳塋默然,你便會追尋到這個答案。
你來自父母,父母來自父母,祖祖輩輩,總會有根,總歸有源。
開枝散葉,枝再繁,葉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處。
這就是融入血脈中的眷念,是我們的來處,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電影《尋夢環游記》里說,人的一生會死亡三次:
第一次:是斷氣的那一刻,從生物學角度來說死亡;
第二次:是舉行葬禮的時候,這一刻你的身份將會在這個世界上抹除;
第三次:是這世界最后一個記得你的人死亡。這一刻將是真正的死亡,從此不會有人知道你來過這個世界。
每每思及此,心里涌現的只有兩個字:珍惜。
珍惜自己,珍惜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