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5日,有幸和同事一起參加了在濟南舉辦的班主任專業創新能力提升高級研修班。其中,陳默老師、萬平老師、常作印老師、于潔老師四位教師的講座,給了我很大的沖擊和震撼,現把講座中的感悟梳理一下,并總結自己的工作情況,加以反思,進行下一步的班級管理規劃。
一、提升教師素養,關注學生成長
人人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可是隨著工作事務的勞累繁雜瑣碎,當初的美好憧憬被消磨殆盡。聽了陳默老師的講解,我改變了認知:教師這一職業自由度高、有成長性、休假較長、能夠影響他人,是一份好職業。
另外,教師情緒狀態與學生學習效果呈正相關。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保持好自己的狀態,這是作為教師的基本素養。教師不僅要關注自己的狀態,也要關注學生的狀態,使學生處在安心安寧安神安定的心理狀態中,學生才愿意學習,才能投入學習。所以,我們的所想所做都要思考能否使學生安定,當以此作為班級的管理目標。
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往往會出現愛某師而愛某課的心理,容易受到誘導。所以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注意學科興趣的引導,以及課堂中的非語言交流。
二、教育是溫暖的
個子不高的萬平老師用她黃鶯般的聲音,把她與學生的故事娓娓道來。她班里有一個叫小厚的孩子,最初的行為狀態腦發育遲緩,合并多動癥,不能完全自理,語言含糊不清,注意程度極低,成績極差,動作不協調,攻擊性較強,不會收拾書包,不能獨立完成作業。面對這樣一個孩子,萬平老師從一個個不起眼的動作開始,先進行學習習慣和基礎能力的培養。她耐心地教給小厚如何進教室、進座位、從書包里拿出學具、如何安靜地交作業、做收拾書包的練習,經過訓練他收拾書包的速度由40分鐘逐漸提高到4分鐘。小厚說話含糊不清,a、o、e都說不清楚,萬老師就一遍遍地陪著她練習,當小厚發出正確的音節、當他說清楚一個句子時,我體會到了萬老師作為一名教者的激動與喜悅。萬老師付出了自己的耐心與愛心,最終,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使小厚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學習自理能力、身體協調能力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學習成績有了顯著提高。通過萬老師講的事例,我感受到了她的耐心,愛心以及堅守,原來,教育可以如此溫暖。
三、打造生命在場的班會課程
常作印老師分享的他的班會課程不僅具有專業性、系統性,而且有溫度、有寬度、有深度、有高度。
他認為,好的教育一定是有溫度的,只有賦予情感溫度的班會課才是鮮活的,才是學生所樂意接受的。他的班會課上的儀式感給了我很深的感觸。每個學生過生日時他都會為學生舉行樸素而隆重的生日慶典;疫情過后的開學第一課,他帶領學生把教室裝扮得漂亮又喜慶,等待每一位學生的到來。我不禁想要置身其中,試想身處這樣的氛圍中,內心是多么愉悅和感動。
常老師是一位語文教師,他重視傳統教育,舉辦的很多活動都會穿插古詩詞,他曾多次自編詩詞,把學生的名字包含其中,激勵學生學習。
常老師為了拓展班會的寬度,還經常注意積累德育素材,比如影視作品、小視頻、新聞等等,使學生們擁有大視野,大格局,從而決定學生的大成就。
如何使班會具有深度和高度呢?常老師利用社會熱點創設情境,面對矛盾和困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權衡利弊,深度對話,使學生學會思考,擁有獨立、深刻的思想。
四、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最后一位分享者是壓軸出場的于潔老師,她的氣質優雅美麗,聲音溫潤如玉,是一位非常典型的江南女子。看似柔弱無骨的她,卻給我帶來深深的震撼。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教師為什么是靈魂的工程師,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她用她的愛心溫暖了一個個遭受創傷的心靈,使迷途少年走向陽光大道。
一個富二代,生活無憂,被爸爸發誓要給予他最好的教育,從小沒有父母的陪伴,雖然讀著最貴的學校,卻忍受著心靈上情感的匱乏。上了初中的他把自己裝在一個套子里,長發遮眼遮耳,蓄起小胡須,手縮在黑色衣服里,不茍言笑,整個生命狀態暗淡無光,與他的年齡極不相符,好似頹廢的中年大叔。經過于潔老師一步步的引導與感化,他變為一位帥氣的陽光少年。
一個叫小胖的孩子,不學習,沒有規矩,甚至有他在的課堂教學都無法進行,簡直是一個“萬人嫌”。然而,在他叛逆囂張的背后,他承受著被父母拋棄的痛苦,連個姓名都沒有,因為父母都不想讓他跟自己姓,更不愿意養育他,被拋棄的小胖跟著姥姥生活。中考前夕,必須要有姓名填報志愿,小胖給自己起了跟于潔有關的名字。于潔老師曾經以為小胖是油鹽不進,自己的管理方法在小胖身上是無效的,在這一刻,他感受到了自己在小胖心目中的不可替代性。從此,小胖多了一個媽媽,于潔老師多了一個兒子。小胖的成績逐步提高,考入中職院校,在于潔老師的影響下,他努力向上,積極進取,憑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贏得了好的工作職位,曾經200多斤的小胖,如今是一個帥氣有型的大男孩。更難得的是,他接納了自己的父母。具有優秀品格的他,今后不幸福都難。
于潔老師真正塑造了學生的靈魂。曾經我以為學生的性格、品德主要來源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就是魚缸,孩子是魚,如果魚缸里的水是渾濁的,小魚又怎么能健康成長?而僅靠學校教育,又怎么能把魚缸里的水凈化干凈呢?但是于潔老師沒有從魚缸入手,而是從小魚入手,強壯小魚的體魄,使他不受污水的侵害,甚至讓他擁有自清潔的能力。他始終把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安全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于潔老師有心、有情、更有堅守。面對寄宿學校留守兒童較多的情況,她創辦了家校聯系本,每天寫每個孩子的表現,孩子回家時,父母留言再帶回。就這樣一個小本子,成了家校溝通、親子溝通的有效工具。工作量繁大繁重,使于老師感到心力交瘁,真是自討苦吃。但于老師一直堅持著,因為她的內心告訴她,她做的這個事是對的。當一個女孩的父親突然離世,女孩兒和她媽媽悲痛于父親未能留下只言片語時,這個家校練習本成了女孩兒和媽媽跟父親之間唯一的聯系紐帶,用心良苦的工作此時有了無價的意義。
于老師說:“教育本來就是艱難的,因為它是一項人類靈魂工程,教育一定是在艱難中摸索前進的,所以你的心要篤定一些。”說到堅守,我想到了華坪女子高中的張桂梅校長,她帶領華坪女高守護著每一位學生的未來,建校14年來已累計把2000多名女孩送入大學,點亮她們的人生夢想,被學生親切地稱作“張媽媽”。張校長的教育之路同樣是艱難的,但她也同樣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堅守本心大抵就是如此吧。
通過此次研修,我更清晰了作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方向,把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努力提升自己,做夜空中最閃亮的星,引領學生積極堅強陽光地向上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