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曾經,我獨自一人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都說城市是由鋼筋和水泥構成的,有的只是冰冷,我信了。
結婚后,多了老公和家人的陪伴,可老公自帶宅男體質,下班后總是喜歡窩在家里打游戲,我也只能靠電視劇來打發時光。同學朋友各忙各的家、各忙各的娃,鮮有一同出去逛的機會。鄰居們更是一回家便關上門過著自己的小日子,以至于我租住了四年的那層樓,幾乎不知道鄰居們姓甚名誰,更有一戶甚至連住著什么人都不清楚,當然我也不關心。
直到有了孩子,我才覺得周圍多了一下可以說話的人。每天推著寶寶去小區廣場上轉悠,很快便認識了一些奶奶們、媽媽們,大家聚在一起交流育兒經驗或者拉拉家常等,甚是熱鬧。平時走在電梯里,也會有鄰居們幫忙給按個電梯,彼此笑笑,有熱心的也會主動打招呼:“幾個月啦?”“是男孩還是女孩呀?”鄰里之間就此也就熟絡了很多。
孩子在一歲的時候我們搬到了自己的新家。住進屬于自己的房子,看著按自己意愿購買的各種家俬,心里甚是欣慰。還沒等我從搬新家的喜悅中出來,就該面對現實問題了,我該去上班了,孩子也由婆婆帶回了老家。一時間我又變成了孤家寡人,上班尚可,下班后只能纏著老公。可沉迷于游戲中的人你們是知道的,能和你說句話已經是夠抬舉你了,更別提陪你聊天、陪你出去轉了。罷了罷了,小區這么大、花園這么美,自娛自樂好了。
獨自一人漫步在小區花園里,滿眼的綠樹、野花、小橋、流水,但這一切引不起我的絲毫興趣。放眼望去,花園里每個角落都是人,有跳廣場舞的大媽們、圍著看下棋的大爺們,有打鬧著瘋跑的孩子們,還有圍著圈聊天的媽媽們,環顧四周沒有一個是我可以搭上話的人。最后,我居然是坐在了大門口推銷人壽保險的大姐的攤位前,和她聊了大半個小時。
圖片發自簡書App
終于盼到孩子回來了,我帶著她滿院子溜達,一則給她找個玩伴,再則我也想多認識幾個人。漸漸地我通過孩子認識了幾個寶媽們,平時孩子們一起玩,我們在邊上邊照看他們邊聊著自己的事。有著養育孩子這一共同經歷,我們也就有了許多共同語言,很快大家便熟絡了起來。再后來大家都會約好時間每天晚上帶孩子來花園玩。大家名為溜娃,實則是為自己憋了一整天的情緒找個釋放的機會。
隨著孩子上幼兒園、小學,她們的同學更多了,我們也隨之擴大了圈子。大家同住一個小區,平時各忙各的,可每天接娃送娃總能遇到一些家長,彼此笑笑、打聲招呼,也因此熟悉了起來。偶爾你沒時間接娃,我幫你接回來;偶爾我家孩子去你家玩,你連晚飯帶零食都給包了。就這樣大家建立了比親人還密切的關系,而這一切,都是源于孩子。 ?
孩子們漸漸長大了,上下學不需要家長送了;作業多了,也不能每晚由家長陪著下去玩了,我們家長見面的機會少了,但是沒關系,因為我們還有QQ群、微信群。在不能相聚的日子,我們可以在各個群里和不同的家長暢談,談生活、談學習,甚至相約周末一起外出游玩。
現在老公也通過孩子認識了小區的好多家長。在其他爸爸們的帶動下,他漸漸喜歡上了運動,他們相約去健身、去游泳,體重也從以前的近九十公斤減到了現在的七十五公斤,人也看起來精神了許多。現在他每天早上堅持帶女兒去操場跑步,還被群里的鄰居們譽為“最有毅力的爸爸”
從此,閑暇時我不再感到寂寞,除了有老公和女兒的陪伴,我在小區有一大幫媽媽朋友。當我想帶孩子去樓下玩時,隨便在哪個群里吆喝一聲,總有人回應;當我哪天想撇下老公和孩子去商場逛逛時,同樣是在群里發個消息,也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更不用說周末想去哪游玩了,只有消息一出,遙相呼應的更是不少。有組織的感覺正好。
城市冷漠,每個外鄉人都深有感觸。其實無論身處何方,大家的心都是熱的,我們都想抱團取暖,但彼此卻都像刺猬一樣獨自縮成團。我們缺的不是勇氣,是機會。現在是因為孩子,是他們的天真無邪給了我們彼此靠近的機會。現在一切安好,或許若干年以后,你們各奔東西了,留下我們這群由你們而認識的老頭老太太們依然要彼此幫扶、共度余生……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