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觀點認為,東方文化是“恥感文化”,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
當然,這種觀點主要是探討在不同文化中道德是通過怎樣的方式約束人的行為的。
但是不只道德方面,其實我們已經受到了更加廣泛而難以自知的影響。
1.一張臨過期的健身卡
去年年初先生辦了一張健身房次卡,還有一兩個月就到期,卻還剩著二三十次沒用。所以放假前那段時間,我晚上只要有空就泡在健身房里。
健身房的課程我一向只參加瑜伽。因為身體協調性極差,對健美操拉丁舞之類都是敬而遠之。
瑜伽都安排在第二節。有時候去早了,上一節課還沒有結束,有些看著還挺好玩的,后來就開始早點去順便也上第一節。
自然,身體協調性差這事不會自愈,我仍舊很難跟上。
即使都是重復腿部動作幾遍之后,再加上手臂動作。腿剛跳順溜了,胳膊一動,想著胳膊該怎么動這么一分神,腳下的步子立刻就亂了……
我寫這個不是為了打雞血,比如說我苦練了多久,能跳很好了。直到現在,我還是教室里跳得最不協調的那幾個。
2.淡化的“羞恥感”
一直以來都知道自己這方面很差。中學時候課間操做了幾年,怎么都學不會。大學體育課選項目,我避開了一切拉丁舞健美操,選了自以為不會有問題的跆拳道。
沒想到上課是會教一些格斗技巧之類的,可考試內容卻是要做一套特別像太極的動作。
一般人兩節課就學會了。我課后找人幫忙教,考前一個多禮拜每天都練一個小時,考試時候才勉強順下來。
在各種需要記動作,需要手腳配合的事情上,我感覺不到絲毫的快樂。
但是前些天跟著老師們跳了幾次不同的操之后,雖然依然跳不好,卻漸漸在亂比劃亂跳中找到了一些樂趣。
偶爾能做好一兩個動作,就會特別開心。而以前一直是做錯一個動作就很擔心,擔心被扣分,被嘲笑。而實際上,確實也會……
仔細想來,上學時都是同學一起,彼此認識;而現在一起上課的同學互相都不認識。而且,老師雖然偶爾會指導幾句,但并沒有任何的考核和評分。
總之,已經花了時間和錢,跳開心就好。
所以,雖然還是跳不好,但跳不好導致的“羞恥感”卻大大減弱了。
這個問題當然可以從中西方教育的差別來分析,因為中國教育更注重結果導致了這種情況的存在。但今天只說說在已經接受了這種教育的情況下,我們要意識到這個問題,從而不要讓它束縛自己的人生。
3.“知恥”當然是好事
“恥”是中國文化里很重要的一個概念,“禮義廉恥”、“知恥而后勇”。
“知恥”是一種美德,也是這個社會的道德約束和行為準則。只有知恥,才有所為,有所不為。
前幾天有讀者留言問我,為什么和別人約好逛街就能早起,自己想早點起來看書就不行?
我回復他主要講了動力。但是能把外在的壓力轉化為內在的動力,還是需要你在乎。
具體到這個問題,約好別人逛街就能早起,是因為想守時,在乎或者重視自己的社會形象,以及自我的道德評價(也就是:我覺得我是個好人,遵守社會規則,不給別人添麻煩的人)。
若不在乎這些,那外在的壓力就不足以轉化為內在的約束,更不會成為早起的動力。
所以,與“恥感文化”相伴而生的,是異乎強大的輿論力量。只有你“知恥”,輿論才能對你產生影響。
“無欲則剛”是一句很好的話,但是反過來想,當你沒有任何欲望——做一個好人的欲望,被人認可的欲望,就會無所畏懼,就可能變得肆意妄為,不計后果。
所以,知恥是好事,約束我們做更好的自己。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有點笑貧不笑娼,各路紅人靠下作手段搏出位換取名利的時代。
4.不要被泛化的“恥感”綁架
但 “恥”已經從道德泛化到了方方面面。
就像開頭提到的,我面對健美操的退縮。對不擅長的事情,不愿意嘗試,除了容易產生挫敗感,擔心不好的評價,怕丟臉,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而且,不同人的“恥感”會體現在不同的方面。
比如過年時候常被問到的婚姻,工作等問題。一些離婚的人多少會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工作不夠體面或者工資不夠高的人也可能會閃爍其詞。
同學會上,除了工作和社會地位等,結婚對象也是攀比的對象,嫁得好或者娶得好(物質或精神)是可以拿來炫耀的。而相比差一些的則會感到“羞恥”,不敢多談,甚至因此躲避同學會。
在這樣一個長期習慣了活在他人眼光里的社會,這些已經無關道德的問題,也容易讓人產生“恥感”。
甚至有人為了面子說謊,或者勉強自己做一份不喜歡的工作,嫁一個并不愛的人,買超出消費能力的車或其他物品。
就這樣為不必要的“恥感”束縛了自己。
5.“恥感”也一直在變化
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人們對“恥”的認識或者說標準是一直在變化的。
就在一百多年前,離婚是很丟人的,現在這種論調雖未絕跡,但人們對離異的接受度顯然已經高了很多。
“傳宗接代”甚至可以說是中國人一項非常重要的傳統,但如今對于選擇丁克的人已經有了一個更加寬容的環境。
而就在幾十年前,女孩子穿得稍微暴露一點,打扮漂亮一點,就會被認為不正經,現在再有人這么說,幾乎會被罵死。
男主內被認為是吃軟飯。現在,也開始有不同的聲音出來了。
……
除了時間,地域上也會有很大的差別。
西方發達國家整體上更包容一些;大城市比小城市更包容一些。
這也是很多人選擇留在大城市的原因之一。在一線城市人們普遍結婚晚,同性戀,二次元,殺馬特等等人們懂的或者不懂的都顯得不那么突兀。
小城市人情味重一些,但也導致了每個人更容易活在他人的眼光和評價里。
春節很多人都回老家了,跟親戚走動也比較多,可能這幾天感受會比較明顯。
要記得:當一種人生選擇被冠以“恥”,我們很難活得自我。
寫這篇文章是為了提醒自己,和一些有同樣困擾的人:不要被“恥感”和輿論束縛了自己的人生。
我們無法改變輿論,但是能改變自己的內心,讓它更為洞察,更為堅定。
恥,既然一定程度由輿論施加于己。那在某些事情上不知恥,把那些多余的“羞恥心”請出去,接受自己,與真實的自己和解,就不會輕易被輿論綁架。
“沒有羞恥心”當然是一句罵人的話。只是人生只有一次,不要因為一些多余的“恥感”放棄快樂的可能。
2016年,愿每個人都能活成自己真心喜歡的樣子。
——這是由牧對簡書所有讀者最真心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