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前些天去逛商場,一上樓梯,就看到一家主賣絲棉服飾的品牌,兩個模特中間竟放著滿滿一筐脫了殼的蠶繭,我覺得新鮮,于是,拉著孩子的手,貓著腰,瞪大了眼睛,細細地看了一番,邊看還給孩子講:以前人們穿的綾羅綢緞是怎么來的……孩子也很如饑似渴地又接受了一個新知識。然后,伴著孩子對那筐白花花繭子的戀戀不舍,就拽著她繼續在商場走馬觀花了。
? ? ? ?今天孩子的一篇課文 《瘸蟬》,現在靜下心來,卻不由得又想到了那筐蠶繭,那是多少我們從小搖頭吟誦的詩中的“春蠶”吐的精華?。±^而又想到“破繭而出”,毛毛蟲作繭自縛后,假以時日,幻化成蝶,姿態翩然……
? ? ? ? 想到這,我哀嘆一聲,破繭而出的不是只有蝴蝶,還有那顏色灰暗,甚至丑陋的飛蛾,她們和蝴蝶一樣在擁有翅膀之前,都會有一段痛苦的掙扎過程,在黑暗中,痛苦,掙扎,掙扎,痛苦…等到那最后一刻,沖破重重阻力,終于又見天日,整理翅膀,飛向藍天,我想,那一刻,它們不會在意自己的翅膀是否色彩斑斕,只是扇動著翅膀,融入屬于自己的天空。
? ? ? 之前的掙扎,不是只有狼狽,換來的是涅磐似的重生。我們人和這些生靈不是一樣?時常會被一些困惑,一些阻力包圍,自己奮力掙扎,在當時,只是會把自己的痛苦象放大鏡一樣放大幾倍,卻沒有機會和心思,想象自己掙扎出困境后的情景,這時的我們往往卻不如這些小生命灑脫,揮動翅膀享受那久違的自由,我想,如果我們不是總慣性的回頭,那么,除了狼狽,還應該有另一番天地,如果你細心體會,估計還會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