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決定寫些什么信、郵給些人的時候,反問自己:我是什么時候冒出想給人寫信這個想法的呢?……翻來覆去兩天,知道自己為什么有了這念頭,大概能想到的就兩點了。
碎片化溝通的和碎片化閱讀的應該算是第一點吧。當我們低頭視線聚焦在手機上的時間越來越長時我們仿佛習慣通過手機來聯系外面的世界,當我們越來越倚重手機給我們帶來的訊息時,溝通有微信、QQ ,閱讀也有各種app推送。
面對面的溝通我叫它交流,從前都是打電話再到QQ到微信,我們溝通慢慢都轉化為文字都停留在一句一句的對白中。方便快捷卻并沒有“交流”的隨性、有深度。有好處就有不好的一面,溝通被劃分的沒有那么整體,沒有那么全面。而閱讀,現在手機看書、看新聞……各種推送,我也在用很方便、個性化能看的更多更廣。看的多了、雜了就想的多了!這時候有個可以寫信來往的人……不用說!
另外一點很重要,就是為什么會想到寫信這個想法(這點很奇怪,用為什么會有什么想法來證明為什么會有這種什么念頭!)。印象中寫信這件事除了投稿工作這類就是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這類“交流”范了,所以有“一別以后,兩地相思”、“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也有少年維特、有了傅雷家書……總之印象中寫信這件事是個有深度,有交流的溝通方式。
快節奏的社會里我們都忙碌前行,片段式的從外界獲取著訊息。不妨逆向思維、單純點學學從前,想寫封信,希望有人可以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