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一段戀愛的初期都有差不多6個月左右的盲目期,你會因為喜愛某個人就會喜愛這個人的全部——包括你還沒有觀察到的方面——這種傾向就叫做“光環效應”。
前不久,我一哥們兒在朋友生日派對上遇到了一位姑娘。姑娘剛從美國讀完碩士回國,她的出現讓我朋友眼前一亮,發現她既漂亮又善言談,舉止落落大方,自然令我朋友心生向往。派對結束的時候,朋友主動提出送姑娘回家,因為兩人順路,姑娘答應了,并且堅持主動付了車錢。我這位朋友生性慷慨,也喜歡慷慨的人。姑娘主動買單的這一舉動,讓我朋友預先傾向于相信她也是慷慨的,于是又增加了一點對她的好感。
當他把美麗邂逅告訴我們幾個朋友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小子又著了“光環效應”的道了。不過我還是忍住沒有提醒他,畢竟他現在正沉醉這種感覺,誰的話也聽不進去。
光環效應這個說法很好地詮釋了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偏見,這種偏見在我們塑造對人與環境的看法時起著很大的作用。
在我朋友的故事里,并沒有關于那姑娘慷慨程度的真正證據。人家可能只是出于禮貌或是一種彰顯經濟獨立的習慣而已。而我朋友卻做了過分的解讀,憑借自己對她的情感回應作出猜測,用猜測彌補證據的缺失。由第一印象產生的感覺會影響你對事物的解讀。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個性格標簽,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的人善于利用第一印象,給人營造一種樂觀、大方、幽默的感覺,從而贏得較好的社交認證。而有的人不善于包裝自己,留給別人不善言談、拘謹、小氣的負面印象,從而在社交中與機會失之交臂。
那么我們是否想過以上列舉的優點、缺點可能出現在同一人身上呢?如果事實確實是如此,你又該如何評判這個人呢?
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Asch),早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已經做了一個堪稱經典的實驗來說明這種偏見。
他對兩個人進行了描述,并要求其他人對這兩人的個性進行評論。你認為艾倫和本這兩人怎么樣?
艾倫:聰明—勤奮—沖動—愛挑剔—固執—忌妒心強
本:忌妒心強—固執—愛挑剔—沖動—勤奮—聰明
實驗結果表明,絕大部分被試者都覺得艾倫更招人喜歡。可是你仔細看描述艾倫和本的性格特點的這些形容詞,明明一摸一樣啊,只是順序不同而已,人們的主觀判斷怎么就天差地別了呢?
由此可見,雖然我們對一個人性格特征的觀察順序是隨機的。然而,順序的確很重要,因為光環效應注重第一印象,而后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忽略掉了。
并且,我們的大腦會主動去填補事實與猜測之間的空隙,用編故事的方式使其聽起來更合理。前幾條列出的性格特征會改變后面出現的特征的含義。我們認為聰明人有理由固執,并且還會尊重他這一點。然而,一個忌妒心強又固執的人如果還很聰明的話,他身上就帶有一些危險性。
2.
2016年的美國大選結果出來的時候,不知道跌破了多少人的眼鏡。這其中不乏專家、學者、專業人員、權威媒體和機構,都預測錯誤。比較有意思的是: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老師曾慶捷,這位留美多年的政治學博士,投票前在校內的學習交流平臺上,稱「希拉里肯定贏。作為研究政治的學者,如果連這么一個簡單的預測都做不對的話,就不用來給你們上課了。」
曾博士上的課是《政治學原理》。選舉揭曉后,他又留言:「同學們,我已經沒有臉再見大家了,但是下周的課還是要上的,也會有期中考試。但是大家不用復習了,因為政治學所有的常識都沒什么用了。」
這些預測大選結果的人,不論是普通民眾還是專家學者,一旦加入情感因素,結論對論證的主導作用便會最大程度地凸顯出來。心理學家保羅·斯洛維克(Paul Slovic)提出了“情感啟發式”的概念,認為人們的好惡決定了他們的世界觀。你的政治傾向決定了你對各類論證的看法,即它們是令人信服的還是難以服眾的。
那些專家之所以看走了眼,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低估了光環效應的作用。作為一名網紅政客,特朗普的成功,正是迎合了網絡時代的特點。網絡是平的,沒有等級,外行可以挑戰精英,流氓可以戲弄英雄;嘩眾取寵,有吸引力就有影響力;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美國。
我們習慣將行為看成是一般習性和個性特征的外在表現——你可以很輕松地找到這些結果的原因。光環效應是這一行為的催化劑,因為這一效應使我們更有可能將自己對某人所有品質的看法,和對其特別重要特質的判斷匹配起來。譬如,你覺得總統的相貌特征應該是:高個子、寬下巴,是典型的強硬而果斷的領導者形象。人們把票投給他沒有其他理由,只是因為他的外表看起來強硬和果斷,就認為他是這樣的人。
光環效應也可能是負面的:如果民眾覺得一位女性總統候選人的笑容不夠真誠,當選總統后也一定對民眾會采取強硬政策。光環效應通過夸大評估的一致性來保持簡單和連貫的特點。
好的故事為人們的行為和意圖提供了簡單且合乎邏輯的解釋。你看,我們人類天生就是帶著偏見的,并且習慣于編造牽強的解釋,使自己信以為真,以此來蒙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