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總會提到修行這個詞,看似很深奧的一個詞匯,但是實際沒有那么高深,其實就是做自己,做人。無論是教師、醫生甚至是職員、家長,當你在不同的角色當中,都會多多少少遇上這些問題,我究竟該怎么辦?我是不是除了某一個選擇就再也沒有別的選擇了?我都是被……逼的!
但是,事實上我們的選擇并不是唯一的,我們并沒有在做零和博弈(就是你死我活、我贏你輸的博弈,-1+1=0),我們有更好的選擇去滿足這一切。這個時候,我們要面對實際上是個1+1=?的問題。到底這個算式能等于幾,你自己說了算。OK,那么我們下面來簡單說說,我們如何做到。
第一步呢,我們要先看自己,看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感受以及需要,簡單說就是因為什么沒有滿足導致你現在的情緒。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僅僅要注意的是,我們從來不會被任何別人逼迫,逼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要放棄“沒辦法”只能這樣的想法,要不你是看不到原因的。
找到原因后,我們就要試圖去滿足自己了,這個時候我們尋著自己的內心走就好了。如果,此時還有別人參與進來,那么進行第二步。
第二步,看見他人。這個時候盡可能的排除自己的已知的評判,去看對方的情況、事實。我們不可能做到100%的客觀,但是當我們知道自己在那些方面有“偏見”時,我們要盡量避免。我們要避免的是所謂的分類、標簽、仇恨等等,我們要看到對方,看到對方這個人,讓他和我們對等。只有在這個時候,你才能找到和他一起對話基礎。
第三步,發現他人。很有可能你們之間是沖突的,甚至是憤怒的,接下來可能就是惡言相向,甚至拳腳相加。但是,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能夠先去聽一聽呢?
第四步,在對等基礎上進行合作,找到一種更好的解決方案。此時,不妨試試頭腦風暴,找到更多的方法。
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要求對方與我們一樣能夠做到這些,而是我們去做。這個恰恰就是我們的修行!這些需要反復練習,就像我們學走路,學說話一樣,反復的不要其煩的,經受各種錯,只要你想去達成,終會看到結果。
最后還是推薦幾本書《非暴力溝通》、《第3選擇》以及《關鍵對話》。